冬日里天寒地凍,很多市民選擇去農家大棚感受采摘樂趣。隨著各地各種采摘園的日益增多,農民朋友也都紛紛在田間地頭下功夫,提升果蔬品質,提高服務水平,從而吸引游客。
在開原市三家子村老張家草莓采摘園,草莓上墻、立體栽培令大家眼前一亮,一株株草莓懸掛下來,鮮艷欲滴,令人垂涎三尺。隨著采摘文化的流行,大家對這樣的采摘園可能并不陌生。
遠遠望去,一排排草莓扎根于大棚一側的墻面上,其間鑲嵌著紅彤彤的果實,蔚為壯觀。墻的最頂端,還列著一盆盆草莓盆景,供游客選購。可以說,老張家的草莓充分利用了地上、墻上的土壤面積。說起立體栽培這個想法,園子的主人張鳳龍說:“一般采摘季節,小孩走在地里頭容易摔跟頭,給兒童預備著。大人也基本不需要彎腰摘果。也利用節省了空間。目前出果率一畝地可達到五千斤左右。”
去年,張家的采摘園被列為鐵嶺市草莓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園。在以往自家種的的丹東久久草莓品種基礎上,農業專家把“艷麗”無公害草莓品種推廣到這里。今年春節期間掛果后,新品種以其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芳香怡人,營養豐富吸引了不少游客。雖然采訪當天因為天氣原因游客稀少,但依舊阻擋不了張鳳龍老兩口的田間管理熱情。
目前園內栽種的品種就是鐵嶺市和開原市多經局給張家采摘園推廣的張志宏教授研究的品種,這個品種可以不用打藥,讓廣大消費者吃得放心。提起未來打算,老兩口表示,聽專家說這里也可以立體栽培,如果立體栽培成功的話準備這棚里都進行立體栽培,立體栽培一個棚子能抵三個棚子,那樣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