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鍛造融匯八方的農業大器

   日期:2017-03-0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64    評論:0    

  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

  ——習近平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歷史的警鐘鳴響在耳畔,中華民族對大同社會的向往從未有過改變。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在不斷做大,但城鄉之間、地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依然較大。

  共享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的明確宣示,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共享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是全民的共享,是全面的共享。這給農民這個弱勢群體、農村貧困人口這個最大短板,注入了破除貧困、共奔小康的力量和信心,讓億萬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更大改善,讓貧困人群享受到了陽光雨露,讓農業農村變得更加強美富!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共享發展就是為了增強全體人民的福祉,實現全民普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共享發展是為了增強全體人民的福祉,著眼于實現全民普惠,促進公平正義。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速,我國農民與市民待遇的差距不斷縮小,農村基礎設施“硬件變得更硬”、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農民財產性權利釋放更多“紅利”。

  告別了泥濘不堪的土路,走上了寬闊的柏油馬路;搬出了低矮陰暗的院落,住上了窗明幾凈的新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生活真是大變樣”成為農民由衷的贊嘆。全國農村公路里程達到398萬公里、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2.98億農村居民實現飲水安全,100%的鄉鎮和近90%的行政村通了寬帶,農村發展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全國村莊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60%左右,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更多村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美麗鄉村創建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著力實現鄉風民風美起來、精神文化生活跟上來,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站、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讓農民在勞作之余看上了電視電影、讀起了書報雜志、跳起了廣場舞,農村社會風氣得以改善,千年農耕文化得以傳承,鄉野田間有了更多更濃厚的文化氣息。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每個人的最基本訴求。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進城務工,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問題嚴重,“養老難”“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農民切身的痛。如今,這些都有了較大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實現了農村人口全覆蓋;參加新農合人數超過8億,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5%左右;60歲以上老人大多數有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河南、山東等地已全面啟動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已進入從制度全覆蓋邁向人員全覆蓋的新時期……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將“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授予我國,充分肯定了我國在擴大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制度創新喚醒了農村“沉睡的資本”。“三權分置”是繼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使承包農戶增加了財產收入,讓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了規模收益,目前全國流轉土地比例超過30%,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則超過50%,“家家包地、不一定戶戶種田”成為新時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制度創新,著力于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真正實現“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目前全國已有5.8萬個村,4.7萬個村民小組實行這項改革,累計向農民股金分紅近2600億元。隨著“農地入市”在廣東佛山等地相繼破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望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進一步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讓廣大農民在土地分配中得到更多收益,分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同心共筑的“中國夢”里,不能沒有億萬農民的夢想構筑;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進程中,不能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忘了農村這一頭,共享發展更要側重農村貧困人口這一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2015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了“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到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東鄉縣布楞溝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是貧困農民;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的是為扶貧找準路子。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產業扶貧、三產融合、東西協作等特惠性扶貧舉措為共享共富夯實了基礎,全面小康的曙光已經躍出地平線。

  發展一個特色產業,繁榮一域地方經濟,帶動一批群眾脫貧致富。為此,國家扶貧資金要求將其中70%用于產業扶貧。產業扶貧在于精準,只有選準了產業,貧困戶才能走上致富路。在“隴中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市,10.59萬貧困戶依靠馬鈴薯產業脫貧;在革命老區江西贛州市,70萬農民把臍橙種成了“致富果”;在黃土高原溝壑區的陜西洛川縣,80.4%的貧困戶把蘋果樹變成“搖錢樹”……有數據表明,產業扶貧帶動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了2.4個百分點。

  產業扶貧實現了扶貧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則讓貧困農戶分享到更多產業鏈收益,讓“造血”功能變得更加強大。“養羊、宰羊、喝羊湯;種葡萄、釀葡萄酒、建葡萄酒莊”,一產的一份收入,通過二產增值為兩份收入,再形成三產的三倍效益,一二三產的鏈條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值。農業部積極推動落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組織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重點支持帶動或輻射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拓寬農民增收脫貧渠道;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推進農業電子商務,促進產銷銜接,讓農民獲得更多增值收益。

  山東濰坊市通過“全鏈條升值”推進三產融合,改進農業生產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打造農產品品牌,實現農民經營凈收入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民全面共享,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而對于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區等自然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地區,結對幫扶、“先富帶后富”成為一種有效的扶貧方式。北京與內蒙古、天津與甘肅、上海與云南、廣東與廣西、福建與寧夏、大連、青島、深圳、寧波與貴州等結對牽手,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東部省市向西部受扶省區市共提供財政援助132.7億元,幫助修建農村公路2.15萬公里,援建衛生院所1690個。在偏遠的山區里,走來了“上海醫生”“北京老師”,迎來了“浙江老板”“江蘇工程師”……東部地區的全方位支持激活了西部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實現“彎道超車”。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這種模式,無疑為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展示了“中國智慧”,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不再有身份之分,不再有城鄉之別,職業有尊嚴,權益有保障,農民的明天和共和國的明天一樣美好。

  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共享發展理念的題中之意。“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人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亞里士多德在幾千年前就一語道出人們對城市生活的向往,“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也是中國農民最為樸素、最為直觀的愿望。戶籍制度“農改居”、城鄉教育更均衡、參政議政有聲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是千百年來普通農民的夢想,卻從未像現在這樣觸手可及。

  “同頂中國天,同踏中國地,同為中國人”,這是農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訴說。傳統農耕社會中,“農民”是卑微的身份符號,而現如今,全國已有31個省份出臺了以“農改居”為核心的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全面取消了農業戶口。這標志著自1958年實行以來的二元戶籍制度退出歷史舞臺,意味著在中國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城里人”和“鄉下人”戶口身份識別將不復存在,農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職業的稱謂。戶口本上一個“小戳”的改變,讓多少年來追求自由遷徙夢想的農民,終于插上了飛越制度藩籬和城鄉鴻溝的翅膀。依附在戶籍上的城鄉待遇差別正在逐漸消除,農民工納入保障房保障范圍、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居住證管理辦法出臺、隨遷子女入學等相關公共服務逐步完善。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戶籍藩籬的堅冰也開始消融,“積分落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為流動人口融入特大城市成為新市民提供了一條政策通道,賦予他們更多選擇工作生活的權利。

  無論是“跳出農門”進城立業,還是返鄉創業務農興農,教育均衡的陽光,平等就業的階梯,是每個人應享的權利,也為每個人鋪就了成才成功之路。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邁出了新步伐;通過實施重點高校定向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計劃,寒門學子上名校的機會逐年增加;通過建立完善教育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新農人”。他們或用全新的理念投身農業、經營農業、打造農業,在創業創新中實現價值、獲得財富、贏得尊嚴,讓農業成為令人羨慕有奔頭兒的職業;他們或以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安身立命,成為拿工資的上班族,打拼創業的老板,出版詩集、放歌春晚、甚至登上國家領獎臺,他們在燈火輝煌的城市里贏得了屬于自己的榮耀。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對共享的渴盼不僅局限于物質領域、精神領域,也延伸到政治領域。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首次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實行同票同權,農民有了平等參政議政的機會,各級議政廳里有了更多來自基層的聲音。越來越多的農民代表、農民工代表在國家的政治舞臺上為三農“鼓與呼”,他們積極調研奔走,提出建議和提案,推動國家相關立法和政策措施的出臺,他們描繪的夢想正是“中國夢”中應有的精彩篇章。

  如何分配社會財富,歷來是評判社會進步及文明程度的核心指標。共享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共享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不勞而獲,需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更需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積小勝為大勝,匯聚民智民力,不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幅壯美畫卷中,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溫暖的主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共享發展理念正是以人民的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13億中國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人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站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關口,揚起新發展理念的風帆,“中國號”巨輪必將劈波斬浪抵達偉大復興的彼岸!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