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上海施泉葡萄產業腳踏實地實現“小步快走”

   日期:2017-03-0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55    評論:0    

  北有嘉定馬陸葡萄,南有金山施泉葡萄。近年來,“施泉”葡萄與“馬陸”葡萄通過品牌打造,以犄角之勢逐步形成為本市南北區域地界上的兩個頗具產業優勢的品牌農業,并扮演著滬上地產葡萄“臺柱子”角色。

  然而,與“馬陸”葡萄“高大上”的硬件設施投入相比,“施泉”葡萄的基礎設施目前還處于“平民化”發展階段,現代裝備相對缺乏,產品價格也較“馬陸”葡萄賣得更實惠些。“我們的產品品質并不遜色,市場銷售也并不低端,其經濟效益也決不在‘馬陸’之下。”施泉葡萄生產基地負責人盧玉金坦言,他們每年都會引進一些新品種對產品、技術進行改良。“盡管硬件條件有限,凡事還得靠精打算盤,在探索發展的路上從未歇下過腳步,更沒走回頭路。”依托科學管理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實現小步快走,這也許便是施泉葡萄得以將品牌一點點做大做強的成功秘籍所在。

  不斷引進優化品種

  強化產品商品性能

  盧玉金介紹,目前全球約有近兩萬個葡萄品種,其中主栽品種約有兩千多個,而他每年都會從中精選引進三至五個雜交品種,每個品種每次則定量為三至五顆/樹,然后將其種在大棚里,從花芽形成情況、抗病性、坐果性能、口感及商品性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觀察,并從中去挑選一些上海適栽并具有良好商品性的品種作為自己的主栽品種去開發。

  盧玉金的葡萄種植經歷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一開始是跟著父親學,從1996年起開始獨立在浙江老家種植,并曾師從南方葡萄專家、浙江農大的一名老師。2000年,盧玉金由老家來到上海發展,在青浦徐涇鎮接管了當時一家滬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商業化設施葡萄園。盧玉金回憶說,當年人們對葡萄口感及外觀還不像現在那么講究,且品種也很單一,基本都是種植“巨峰”露地葡萄為主。“當時,只要能種出葡萄即能賣掉,所以大家種葡萄都只追求產量,且經濟效益也非常可觀,可翻現在的好幾倍。”

  有了大棚,所有品種便都能種。當時,提子在上海市場上賣得很火,盧玉金便將“紅地球”、“秋紅”、“黑玫瑰”等十幾個歐亞品種提子作為主栽品種。兩三年后,盧玉金發現“黑玫瑰”等因其裂果厲害不適宜在上海栽種,最終將其淘汰掉。當時,銷售主要是以家樂福、易初蓮花、樂購等大型超市為主,且大棚市場價格是露地葡萄的近五倍,其旺盛的市場需求可見一斑。

  2003年,盧玉金離開青浦,到金山創建自己的葡萄種植基地,并開始全面投入全封閉大棚種植,種植品種也不斷翻新。盧玉金說,最終確定一個品種好壞與否一般需要四五年時間,而最終權衡該品種去與留的標準則主要是看它的適栽性及產品的商品性。在這二十年中,他先后引進品種有近百個,其中“巨峰”、“夏黑”、“醉金香”、“金手指”、“陽光玫瑰”等一些歐美品種保留下來并成為施泉葡萄主栽品種的精品,此外還留有一些歐亞雜交品種。通過求真務實不斷探索,施泉葡萄品質不斷優化,從而實現了品種上的一個個新突破,其商品性大大提升。

  不斷改良種植技術

  以拉長產品供應期

  盧玉金介紹說,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他發現有人已開始在用報紙為葡萄套袋,用以防止病蟲害與農藥殘留,提高葡萄果實外觀品質。到了90年代后半期,他又發現人們對葡萄的大小、色澤、糖度等也開始均有要求,果農除了會做些簡單的疏花疏果工作外,開始熱衷于大棚設施葡萄的栽培技術。“當時,浙江主要是研究試推全封閉大棚栽培技術。但由于當時這一技術尚不成熟,溫度濕度一直把控不好,導致大量落花落果、樹勢徒長,坐果不佳。上海當時主要是采用避雨大棚栽培技術,“類似一把傘,上能遮雨、下能透風。”避雨栽培溫度濕度與露地差不多,所以技術容易掌握,坐果也比較穩定,且能減少葡萄疾病、提高品質,增加適栽品種。

  在了解了浙江與上海兩種不同的大棚種植方法特性之后,盧玉金決定對兩種方式都去試一試。他先是用三年時間接觸了避雨大棚栽培技術,之后又向全封閉大棚技術轉型,并于2003年全面介入全封閉大棚設施基地的創建,將巨峰、藤稔等一些原露地種植品種同時引到大棚里。全封閉大棚,其最大優點就是能提早葡萄成熟期、延長供應期。但如何解決樹勢徒長難以坐果的問題,是當時全封閉大棚種植的一個瓶頸。盧玉金經過反復試驗觀察,找到了這一瓶頸的突破口,并琢磨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即通過控制水分、肥料,同時結合花前少量斷根等物理手段控制肥水,使花期長勢明顯減緩,由此破解了全封閉大棚的葡萄種植難題。

  然而,當時這些大棚還僅僅只是單層蓋膜,所以在保溫性上還存在缺陷。“因為單棚晚上是不保溫的,并會出現逆溫現象。比如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卻很冷,甚至比大棚外溫度更低,因大棚里面的冷空氣出不去。”盧玉金說,他曾無數次在大棚進行過夜間觀察,并發現單層薄膜大棚一般都是二月底開始發芽,三月初即可長出5-10厘米的枝條,此時非常容易受凍。”盧玉金說,若3月上旬來次“倒春寒”,只需一個低溫天,即可將棚內所有長出來的新梢全部凍死。

  后來,在全國的一個專業研討會上,有人曾提出了雙層蓋膜這一理論,盧玉金當時聽了后如醍醐灌頂,思路一下子被打開,并立馬著手雙層蓋棚嘗試。“我當時做這件事,即便不算最早的一個,也起碼是最早之一。”雙層蓋膜大棚不僅能大大提升保溫性能、有效防止逆溫現象,并能通過提早蓋棚,提早果品成熟期,拉長供應期。“如單層二月上旬方能封棚,采用雙層后即可把封棚時間再提早一個月。另外,兩層薄膜中間就像是一個熱水瓶內膽,其保溫性非常好,所以能通過控制封棚時間來掌握冒芽時間,使其免遭凍害。”

  從去年起,盧玉金開始在嘗試三層蓋棚的新招式,即將蓋棚時間有望再提早一個月,把全年供應期拉得更長。同時,基地上已分有早、中、晚三個葡萄種植品種。其中,早熟品種以蓋三層膜為主,少量為兩層膜,“這主要是考慮能將銷售檔期分布得更合理,避免產品過于集中上市。”中熟葡萄以蓋雙層薄膜為主,其中也有部分只蓋一層,“晚熟品種就不封閉了,上面只蓋一個頂。”盧玉金說,發芽時間與成熟期密切相關,發芽越早成熟期越早。通過不同薄膜加層來控制成熟期、拉長供應期、提高產值,如今已成為施泉葡萄的核心技術,并輻射帶動了周邊及奉賢、嘉定、青浦等地的一些種植戶。盧玉金甚至還前往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等地進行實地指導。

  接下來,盧玉金準備在設施上再跟進一步,力爭將現有的大部分單體大棚升級為連棟大棚,以進一步提升大棚保溫性,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不斷拓寬市場渠道

  推動發展動能轉換

  依靠品質品牌開道,不斷拓寬市場銷路。從2003年起,施泉葡萄就開始醞釀品牌打造,并通過采用統一包裝,先后打入了家樂福、城市超市和百聯集團旗下的一些大型超市,以及久光百貨、上海食品一店、浦東國際機場候機廳等一些著名大客流商圈里的柜面平臺,而且所有葡萄產品均采用二維碼,實現了產地質量可追溯。同時,種植基地每年還向游客開放葡萄觀光休閑采摘,讓前去采摘的游客可以充分體驗葡萄藤下的那一份夏日清涼快意。從2013年起連年舉辦施泉葡萄節,使施泉葡萄的文化內涵與品牌附加值從中進一步得到彰顯。2015年,施泉葡萄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及“名牌產品”。

  此外,除了現有的產品、產地均已獲綠色食品認證外,2016年施泉葡萄還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如果出口的話,人家外國人就會更認可這個‘生態標簽’。”盧玉金說,他們以前都以直銷、商超與網上銷售為主,去年開始嘗試在上農批及青浦、奉賢等地的一些大型批發市場上銷售,以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自施泉葡萄聯社成立以來,由于一些種植戶在銷售上力量薄弱,給整個聯社銷售造成了一定壓力,所以在銷售策略上必須作一番重新調整,包括在外包裝上的統一打造,以提高產品的商品性。”

  如今,經過多輪品質提升與市場整合之后,施泉葡萄的市場地位已開始與進口水果有一拼。有些消費者對此提出,國產葡萄為什么價格賣得與進口葡萄一樣貴?而在盧玉金看來,國產葡萄為什么一定要比進口貨低一個檔次?“我們的葡萄甚至已超過日本等進口葡萄品質,且又是地產,無論是新鮮度還是安全性都更有保障,品質也更佳。”果品市場上“洋水果”一般都被放在比較搶眼的位置,盧玉金想通過自身努力對施泉葡萄進行全新打造,以提升市場地位,推動發展動能轉換,打破多年以來水果市場被“洋水果”搶先占位之魔咒。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