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東青島“海洋牧場”探訪記

   日期:2017-02-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20    評論:0    

  近日一大早,記者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的林承剛博士一行出發前往探訪海洋牧場。

  車子駛進青島嶗山區王哥莊峰山西村,走過一段蜿蜒曲折的山路,眼前出現了一大片開闊的海域,“這里是青島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場,你目之所及的海域,都是養殖場。”林承剛一邊說著,一邊從車上取下了實驗設備,為此次海洋環境監測投放自容式溫鹽探頭和溶氧探頭做起了準備工作。

  “這就是海洋牧場?”記者有些奇怪,因為海面上除了零星的幾個隱約可見的浮漂之外,看不到以前熟悉的類似鮑魚池子之類的構造。“其實,建設海洋牧場不僅僅是為了養殖,而是為了修復生態環境,養護自然資源,打造環境優良的海洋漁業生態基地,發展休閑旅游等第三產業,增加海洋漁業資源的附加值。”林承剛一邊說著,一邊和天津一家海洋設備公司的技術員將需要海試的纜控水下機器人放入海中。他們在岸上遙控操縱水下機器人在海底穿梭,記者趴在岸邊的實時監控設備顯示器旁,通過水下機器人自帶的視頻探頭,可以看到水下近岸區域豐富的“海底森林”,海參、鮑魚等各種生物悠然自得。

  由于當天海上有8級大風,我們未能按原計劃乘船深入整個牧區,水下機器人的海試只能在岸邊進行。 “這片海洋牧場可不小呢,你現在看到的只是它的五分之一。”看到記者意猶未盡,海洋牧場的承建單位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公司總經理王金霞打開他們的視頻資料,向記者展示了這片海域更廣闊更豐富的蘊藏——在1萬多畝海域上由近及遠,設置了五條“養殖帶”:近岸淺水牧場合理布放了礁石、水泥預制件,供海參、鮑魚聚集生長;然后深入部分海域,布置了1000畝的海帶架,養殖藻類充當海參、鮑魚的補充飼料,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海螺、螃蟹來此生長;再深入一些,是網箱養殖的魚類,魚類的排泄物也是海參的餌料并促進海藻的生長;再往深處,人工投放的高層次戀魚礁是眾多野生魚類的樂園;最外層布放的浮式礁既利于藻類、貝類的生長附著,又可提供休閑垂釣場所。“我們公司以前也搞過養殖,但是失敗了。”王金霞告訴記者,大約2000年前后,他們慕名向海洋生態專家、中科院海洋所楊紅生研究員求助,楊紅生帶著他的科研團隊實地考察了峰西海域的水溫、流速和底質條件后,發現此處既有礁巖地帶也有沙泥混合地帶,適合海參與鮑魚混養,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打造海洋牧場的概念。根據楊紅生團隊做出的規劃方案,青島龍盤公司把海洋牧場建設得像一個新的生活小區。

  十幾年來,中科院海洋所每隔幾周就會派技術人員到此處海洋牧場監測生態環境,既為養殖企業提供技術指導,也將其當作海洋所的海上試驗場,實現了“雙贏”。此次林承剛隨身攜帶的是兩支自容式溫鹽探頭和一支溶氧探頭,由潛水員布放到海底,可以自動采集溫度、鹽度和溶解氧等數據。“一個月后我們來回收探頭,獲取的本底質可以更加科學化、精確化地了解海區的變化,比如海水何時升溫、持續多少天、晝夜變化是怎樣的……從而逐步構建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保障海洋牧場的環境生態安全。”林承剛說。

  “現在的技術就是厲害,讓機器代替人下海,干了我們以前干不了的事。”一位老漁民感慨道。記者了解到,這片曾經因過度捕撈幾乎枯竭的海域,經過十六年海洋牧場的建設,已漸漸恢復成藍色糧倉。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