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部畜牧業司監測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2月第3周前生鮮乳價格高漲,第3周后價格不斷呈下降趨勢,每周降幅大概在0.2%~0.5%。
2013年“奶荒”時每公斤5.8元的收購價還歷歷在目,2014年市場卻出現了生鮮乳過剩現象,奶牛養殖戶們仿佛一下子從“天堂”跌入“地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究竟哪些因素成為生鮮乳價格下降的原因?
進口數量劇增不容忽視
追問奶價下跌原因,業內人士直指進口奶源大量涌入。“其實,進口乳制品的數量增長,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外乳制品在我國的暢銷。”深圳市思格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李艷云表示,消費者對國產奶不信任是中國乳制品行業最大的硬傷;隨著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對生活配置提升的動力更強,他們會更傾向于消費國外高質奶產品。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我國奶粉進口64.8萬噸,同比增長41%;我國進口鮮奶同比增長35%。另外,有業內人士稱,新西蘭國際奶粉價格從今年1月份的每噸42000元跌到10月份的21000元,大量物美價廉的進口奶粉給國內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中商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分析師周明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生鮮乳價格下跌的具體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今年全球的奶業增產,有的國家甚至達到3%~5%的增量。二是國際市場受到去年恒天然事件的影響,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三是因為去年“奶荒”導致乳企加大奶源投入力度,出現奶源過剩。從周明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今年奶價的下跌是多重因素的結果。當然,無論如何,進口鮮奶增量這一因素不容忽視。
偶然背后的必然
奶價的下跌看似偶然的現象背后,其實有著很大的必然性。面對奶價的下跌,山東奶業協會秘書長張志民表示,其實進口奶只是一個導火索,不能把奶價的下跌問題完全歸結到外因。
正如張志民所言,外因只是奶價下跌的條件,這個條件之所以能夠發生作用,和中國乳業自身的發展現狀密不可分。張志民說,中國乳業目前面臨著非常明顯且不容忽視的三方面問題。其一,之所以短期遭受進口奶的沖擊,主要是因為國內奶業發展時間短,產業鏈不夠健全,極易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其二,從奶牛、飼料到設備,我國都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缺乏獨立性。其三,目前,我國乳制品行業如果是多元化、系統化的格局,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緩解。
業內人士一針見血指出國內奶業暴露出的種種實質問題,不得不促使我們深思:現存于乳企內部的問題何時才能得到改變,我國的乳企何時才能強大和規范。另外,奶價是否能經過一段時間恢復正常,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重要問題。
周明軍對于奶價是否恢復正常,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通過這次生鮮乳價格下降事件之后,相信政府會出面規范市場,并調整產業布局,乳企會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奶牛散養戶也會相應減少產量;生鮮乳價格會慢慢回升,生鮮乳市場將逐漸趨于正常。
“自身修煉”是關鍵
要想擺脫現狀,乳企自身的改變才是根本。
如何改變乳制品的形象,使中國乳企更加健康、規范地發展,已刻不容緩。李艷云表示,中國乳企市場如要發展壯大走向國際,必須擺脫低品質形象,提高生產效率。
面對國際巨頭的沖擊,李艷云建議,一方面政府應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讓乳企有機會發展;另一方面,關鍵還在于乳企自身革新壯大,引進高素質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實力。
要使我國奶業市場得到良性和健康的發展,周明軍認為,首先從政策層面上,國家應減少國外的進口,合理化調整奶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增強獨立性;其次,從乳品生產上,企業應在重視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化發展;最后,從奶源上,散養戶應該提高生產條件,避免手工擠奶中的二次污染問題。
無論如何,改變乳企現狀,“自身修煉“是關鍵。這種修煉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改進技術、引進人才上,還需要中國乳企擁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感。總之,行業信譽的恢復是個漫長的過程,這取決于宏觀環境、政府的監管力度以及產品質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