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還用原始的眼光看待畜牧業,那不免會被人稱為“奧特曼”(out慢),在畜牧業不斷被看好,資本運作不斷介入,產業現代化、規模化運營的今天,自身的科技含量也不斷增加。換而言之,畜牧業早已華麗轉身,晉級為各產業中的“高富帥”。
在青海省,為助力高原生態畜牧業發展,便基于北斗衛星導航技術開發牧民放牧智能引導系統。該系統構建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各項功能之上,結合GIS系統以及衛星遙感信息系統,通過氣象、畜牧、應急指揮等專家系統的聯動,實現為牧民提供放牧引導、定位導航以及氣象預報預警等功能,從而提升牧民科學生產管理水平。不僅如此,在發生災害時,通過聯動平臺,能夠前置預防、通信快捷、高效指揮的作用,從而確保畜牧業安全生產。
同樣,在不少規模化養殖的地區,大數據運用也開始助力畜牧,這種數據的構建,不僅僅包括肉類、乳品等食品安全的信息條碼覆蓋,從而實現全程流轉可追溯,也建立了食品質量監管的前置化和數據化延伸;同樣,獸醫大數據的商業模式也開始在各地展開,這種獸醫的大數據構建下,能夠實現獸藥生產經營企業監管系統、動物及產品監督執法系統的監管數據聯動,藉此對奶牛場、羊場、屠宰場、能繁母豬場等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客戶端進行有效對接,從而更好地實現疫情監控、疫苗數據掌控、獸醫應急響應的綜合專業化覆蓋,對畜牧養殖進行大數據下的保駕護航。
畜牧業整體的華麗轉身,不僅僅是國家層面對農業現代化的看好和引導,也在于自身產業發展轉型突破自身瓶頸的必然要求。更基于行業綠色可循環和高效回報獲得了不少金融資本的青睞,而資本的強勢進駐不僅給予畜牧業輸血,也帶來了更多科學的管理理念,為與高科技的對接聯姻奠定了雄厚的資本基礎。在多元碰撞之下,畜牧業實現“高精尖”、綠色循環和科學發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信息化技術并非多多益善,需要結合當地畜牧業發展規模和資本實際情況進行量體裁衣。而從整體布局層面來說,構建省級的數據化平臺不僅能夠節省投資成本,也能實現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