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進位于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的山東泰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千畝蔬菜種植基地大棚內,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尺多長的茄子垂在綠葉旁,紅彤彤的西紅柿壓彎了枝頭,蕓豆、西葫蘆、辣椒等十幾種蔬菜瓜果枝繁葉茂,白色鮮嫩的菌菇悄悄冒出了頭……放眼望去,儼然一幅“高顏值”的現代農業畫卷。
這里的蔬菜瓜果為啥長勢這么好?
“我們采用的是雙坡面溫室七位一體農業生態循環種養模式,這里面科技含量很高哩!”劉煥軍是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這種新型農業綠色生態模式,可實現棚內種菜種菌產沼氣,棚外養豬產肥產飼料,使種植和養殖達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所謂“七位一體”,就是該公司結合能源沼氣、生物飼料、有機肥料的綜合開發利用等新技術,將果蔬(喜陽)—食用菌(喜陰)—生物飼料(果蔬廢棄秸稈和食用菌廢菌棒綜合利用)—畜禽養殖—沼氣池(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生物有機肥(沼液、沼渣綜合利用)—能源(沼氣利用)有機結合一體。
“各個環節互補共生、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套和諧、高效的生態循環體系。”劉煥軍指著雙坡面日光溫室向記者介紹,“這個雙坡面日光溫室的建設也大有學問,日光棚處于向陽面,充分利用其光照好,采光時間長的特點,種植喜陽的各類水果、蔬菜等農作物,保證了作物對溫度、光照的要求。背光棚處于背光面,溫度也相對較低,用于種植喜陰的各類食用菌類作物,充分利用了溫棚的背光面積,不但拓寬了種植品類,增加了經濟效益,還大大節約了生產場地和生產成本。”
這里產生的果蔬廢棄秸稈和食用菌廢菌棒等農業廢棄物要進行回收,再通過添加生物菌種,將農業廢棄物發酵制作成高蛋白生物飼料。“飼料用來喂養溫棚禽畜舍內的禽畜,這種新型生物飼料安全、無污染、無藥物殘留,喂養的禽畜品質上乘。”劉煥軍告訴記者,這樣不但節省了飼料成本,還避免了因焚燒處理廢棄秸稈而造成的空氣環境污染以及土壤結構破壞,可謂一舉多得。
在陽棚一側建禽畜養殖舍,動植物混合種養這模式還真挺新鮮。“禽畜糞便為農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肥料,呼出的二氧化碳能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而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又改善了禽畜養殖舍的空氣質量。”劉煥軍介紹說,這個大棚做到了將植物、動物、微生物等三個產業適宜搭配,形成了合理的混合農業組合。
溫棚禽畜舍內,禽畜的糞便、腐爛作物、污水等一股腦直接排到沼氣池中,成為了產生沼氣的主要原料。據介紹,這些大量隨原料進入沼氣池的病菌、寄生蟲卵等,在沼氣池密閉發酵的環境中被殺死,有效避免了農業垃圾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此舉不僅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同時對禽畜、農作物和人的健康都有好處。”劉煥軍如是說。
記者看到,大棚里用的是沼氣燈,一盞一盞格外閃亮。“沼氣燈不僅能提高棚內溫度和農作物光合效率,同時還補充二氧化碳,沼氣池發酵漚制產生的沼液、沼渣等,也是最好的優質有機肥料。這些肥料既擴大了有機肥的來源,又增強了作物抗旱防凍能力,還可節省化肥、農藥的噴施量,有效改善了果蔬品質和土壤結構。”談到新模式的優點,劉煥軍如數家珍。
七位一體農業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的優勢還不止這些。目前,該公司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集食用、觀賞和科普于一體的盆景菌菇,正陸續進入北京市30多家連鎖超市。“我們正在籌劃的棚內荷花龍蝦共養、魚菜共生等創意的嵌入,此舉將大大提高農業休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有力助推傳統農業的快速轉型升級。”劉煥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