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凌源市立足設施農業優勢,突出“精準”兩字,全黨動手,全社會參與,大打脫貧攻堅戰,圓滿完成了全年脫貧任務。
立足蔬菜、花卉、林果三大主導產業,實施設施農業帶動精準脫貧。立足設施農業,圍繞蔬菜、花卉、林果三大產業,與“做優一產富民、調整種植結構”相結合,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合作社規范化發展,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精準扶貧,切實增強“造血”功能,實現全市78.4%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其中,蔬菜產業帶動4725人,占脫貧人口總數59.79%;花卉產業帶動514人,占6.5%;林果產業帶動957人,占12.11%。畜牧、手工業、光伏、金融等其他產業及增收渠道帶動3875人,占貧困人口總數21.6%。目前,凌源三大扶貧主導產業呈北菜、東花、南果區域化布局。蔬菜產業方面,依托全市22萬畝設施農業,在宋杖子、城關、四合當、三道河子、牛營子、三家子、三十家子等12個鄉鎮,整鄉推動做大做強黃瓜、甜椒、西紅柿、食用菌、小冬瓜等“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蔬菜產業,財政給予建棚戶每延長米100元補貼(建檔立卡戶200元補貼),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6600畝,其中建棚貧困戶123戶,戶均增收3萬元,非建棚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到棚戶打工、貸款增收等措施,實現4459人年人均增收900元。其中,宋杖子鎮范杖子村正在規劃建設占地面積100畝投資1.2億元的城市蔬菜配送中心項目,短期內帶動593戶、969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全部建成后,可帶動全市6000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在花卉產業方面,立足“中國百合第一縣”優勢,在小城子、城關街道、東城街道等5個鄉鎮,重點發展花卉產業,新增花卉種植面積3000畝,建立鮮花網上銷售平臺,帶動76名貧困人口發展花卉產業,實現年人均收入15000元。另有438名貧困人口靠基地務工、土地流轉實現年人均收入4200元。結合“中國百合日”,成功舉辦“2016年中國凌源百合節”,僅節日期間就吸納236名貧困人口務工。
在林果產業方面,在劉杖子、烏蘭白、松嶺子、溝門子、前進、刀爾登等6個鄉鎮,重點發展葡萄、苗木、蘋果、大棗、油牡丹等林果產業,新增林果栽植面積10000畝,帶動貧困人口957人,人均增收1200元。其中,劉杖子鄉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模式,把建檔立卡貧困戶165戶、322人全部吸納到合作社中,栽植庭院葡萄20000株,劉杖子鄉青龍河川葡萄產業合作社成為了朝陽唯一一家全國“合作社+農戶”產業扶貧項目。
在其他產業及增收渠道方面,對所有建檔立卡戶實行“一人多策、多措并舉”,實施“疊加式”增收模式,即在三大主導產業帶動脫貧基礎上,開辟多個增收渠道。一是以三十家子牲口大市場為核心的畜牧業產業帶動貧困人口1706人,人均增收1400元。二是以瓦房店鎮三家村、楊杖子鎮楊杖子等村為代表的圍繞凌源六個監獄創辦的手工業合作社帶動1046人,實現人均增收3200元。三是以小城子、三道河子、四合當、河坎子等鄉鎮為代表的圍繞百合節、帳篷節、金華山、青華河等旅游項目,通過務工、收攤位費、開農家院、特色旅游產品帶動850人,年人均收入3300元。四是通過公益崗位安排150名護林(草)員、水管員,實現年人均收入10050元,通過勞動部門組織外出務工957人,年人均收入20000元。五是以瓦房店、烏蘭白、四合當為代表的集中和分布式光伏發電帶動930人,年均增收800元。六是以三家子鄉翅冀礦業為代表的工業企業金融撬動帶動620人,年均增收1000元。七是社會幫扶(資本)和集體收入注入扶貧基金帶動440人,年均增收800元。八是通過金融扶貧,撬動農業銀行金融扶貧貸款4000萬、發放扶貧再貸款7020萬元、婦女小額貸款6260萬元,三種金融分紅方式帶動無勞動能力3936人,年人均增收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