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6年種了2分地的豇豆和黃瓜,賣了3000多元。2017年我想多種些,爭取早日脫貧。”貧困戶周志琴開心地說。
周志琴是陜西省白河縣茅坪鎮田灣村村民。今年縣里建立了“農戶+合作社+學校”的教育扶貧模式,讓她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我們在教育扶貧過程中,發現農產品銷路問題一直是農民最大的顧慮。”白河縣相關負責人說,多次調研后,縣里決定探索“農戶+合作社+學校”產銷模式,發動教育系統幫助貧困村打通農產品銷路,既保障農民增收,也保障學生營養膳食,一舉兩得地推進精準扶貧。
茅坪鎮田灣村是白河縣教體局扶貧包建村。2016年春,教體局率先在田灣村試點成立了高山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由合作社收購銷往周邊中小學校。
為保障“農戶+合作社+學校”鏈條的健康運行,白河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駕護航。他們協調工商、食藥監和農業等部門對合作社及其采供學校進行督導檢查。凡是以次充好、出現事故或人為質量安全問題的,一律清退出學校采購圈,并拉入黑名單。同時,通過以獎代補、協調扶貧項目資金等措施,激勵合作社增強產能。
據了解,目前白河縣共成立了6個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貧困農戶200余戶,中小學校從合作社采購雞肉、雞蛋、香菇率達100%,新鮮蔬菜供不應求。2016年有49戶村民通過養殖畜禽、種植蔬菜等方式摘掉了“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