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今年產量低沒錢賺,誰知胡柚片入藥,收入反而增了一倍。”12月29日上午,看著辦公室內堆放的最后一批胡柚片,常山縣鴻春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鴻春笑得合不攏嘴。
以前果農看不上眼的常山胡柚殘次果,怎么就變身為中藥,成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原因是今年8月份,胡柚片以“衢枳殼”之名被列入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其藥用價值以規范的方式正式得到確認。
衢州地區以胡柚片作為中藥民間習用,由來已久。2014年,《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時隔10年再次修訂。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常山縣、市科技局等部門,組建了胡柚片入藥申報課題組。
課題組研究人員采集了300多批樣品,從化學成分、DNA基原等50個方面入手,開展了1000多次實驗研究,獲得了1萬多個數據,整理形成了40份分析報告,最終為胡柚片質量標準的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數據支撐。
胡柚片變身衢枳殼后,價格一路高漲。“往年胡柚片價格好的時候,也就每公斤十二元左右,今年收購價都漲到每公斤27元了!”李鴻春胡柚基地的胡柚片產量雖減少,但產生的交易額卻比去年翻了一番。
一只只常山胡柚殘次果還帶來了連鎖反應。果農不再心疼摘下品相差的次果,提高了胡柚果的優質率;而疏除次果,又減輕了病蟲基數,大幅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經過疏果的果樹,對災害性天氣的抗逆性普遍增強。
“今年胡柚鮮果的價格同樣漲了,以前胡柚果只賣每公斤0.6元至0.8元,今年賣到5元一公斤,漲了六倍多。”李鴻春笑呵呵地說。
“一果、兩用、三增效。”常山縣胡柚研究院院長楊興良給出了精辟的概括,一只胡柚果,食藥兩用,柚農、經銷戶、涉農企業三增效,“農民增收1.5億元,加上流通等環節的收益,預計總增收近2億元,其中衢枳殼一項,相比2015年增收近五千萬元,提高幅度近50%。”
“胡柚片價格上漲,鮮果品質上升,果樹抗災能力變強,不但歉收變增收,還拉長了胡柚產業鏈,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楊興良說,下一步常山縣胡柚研究院計劃加大科技投入,推進胡柚全產業鏈研發,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衢枳殼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