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青,兩眼冒火星。”上海市民一天也離不開綠葉菜。蔬菜價格的波動,百姓最敏感。由于人工、物流成本不斷提高,全國蔬菜主產區菜價連年上漲,加上上海本地蔬菜種植面積持續減少,蔬菜保供穩價的挑戰和壓力越來越大。
在近期召開的市政府全體會議上,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透露:“通過跟蹤全市各區菜價水平發現,靜安區20種市民消費主要蔬菜品種價格位于全市較低水平,菜價較為穩定。”市領導對此充分肯定。
那么,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如何能穩住菜價?全市蔬菜保供穩價工作還有哪些新思路?
機制比補貼更有效
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矛盾在零售,個體攤主往往根據上海的生活成本加價銷售。遇到極端天氣或節日,菜價更是水漲船高。但同時,菜價又與百姓的切身感受密切相關,哪怕漲幾角錢,百姓意見也很大。
在靜安區區長陸曉棟眼中,菜場“比南京西路還難管”。然而,“民以食為天,菜價不是小問題。菜價穩住了,菜場環境好了,群眾一整天都會心情舒暢。城區政府要圍繞群眾的生活做好服務。”正是看到了菜籃子工作的重要性,靜安下大力氣推進蔬菜保供穩價工作。
走進靜安區的標準化菜場,總能找到“靜安區綠葉菜優惠專柜”。在一堆堆綠葉菜中,這塊紅底白字的標識,如同“萬綠從中一點紅”,格外醒目。在這里,有5種蔬菜平價銷售,比市場價低20%。
據靜安區商務委主任少南介紹,菜場作為一種民生公益設施,國企的中堅力量不可或缺。靜安37家標準化菜場中,19家是亞細亞和大寧兩個國企的菜場,對蔬菜攤位僅收取較低的租金。同時,所有菜場都設置平價菜攤位(即優惠專柜)。平價菜攤位并非固定,而是各個攤位輪流當值,以此平衡攤主之間的利益。當值攤位可領取100元/天的攤位費補貼,但必須承諾5種蔬菜低于市場價20%出售,并且全天供應。遇到極端天氣和節假日,菜場還會增設平價菜攤位。
平價菜攤位一出,“鯰魚效應”立顯,很快拉低了整個菜場的價格水平。“生意越好,菜價越低,百姓越滿意。”對個體攤主來說,銷售平價菜能吸引人氣,帶動其他品種的銷售,也能從中受益,從而形成了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
“菜價問題不是靠政府買單,也不能政府一頭熱,而要有一整套運行機制,運用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把攤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陸曉棟說。
據統計,靜安全年對平價菜攤位的補貼總額大約100多萬元,而且這個補貼“實實在在到了老百姓的碗里”。
為了彌補菜場網點的不足,靜安在標準化菜場難以覆蓋的部分社區開設了50余家直供菜點,減少流通環節讓利于民,居民排隊購買。還開設了60個“智慧微菜場”(自助賣菜機),受到白領歡迎,甚至老年人也逐漸接受。區商務委還定期組織“老字號進社區”,以低于市場價二三成的價格讓利銷售蔬菜等300種商品。
盡管地處中心城區,綜合成本比較高,但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靜安的菜價始終處于中心城區的較低水平。
做通人的工作
菜價是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信號。菜價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群眾對政府的看法。
菜場是一個小社會,通常,企業和商販都是逐利的。過去,區里有關部門召集菜場場長和個體攤主開會,領導在上面提要求,有人在臺下大聲說:“這個做不到。”
如何讓企業和商販愿意響應政府號召,只賺取合理利潤,一起把菜價穩住?
答案是,還得做通人的工作。
靜安區結合閘北和老靜安兩區的經驗,成立了菜市場管理服務協會,所有標準化菜市場都加入協會。平時,協會開展業務培訓、工作交流、參觀見學、互查評優等一系列活動,通過查找服務短板,相互學習經驗,全區菜場的業務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協會這個平臺上,經營者的心態有了轉變:協會這個身份,讓大家有了歸屬感和榮譽感,也提升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一些骨干企業成為會長、副會長單位后,紛紛以身作則,帶頭響應政府號召。
有了骨干企業帶頭,其他成員單位響應,保供穩價工作找到了突破口。協會建立起微信群,定期發布批發市場價格,提醒各菜場合理定價。不僅如此,菜市場還自愿組織參與蔬菜特價銷售活動,不拿政府補貼。去年年初極端嚴寒天氣時,廚易時代、強豐生鮮兩家公司“智慧微菜場”堅持不漲價,損失利潤33萬余元,受到居民一致認可。
下一步,靜安還計劃把菜場建設成社區商業中心,不僅提供大眾化早餐,還提供“買汰燒”用品、水電煤繳費、縫縫補補、電器維修等多種便民服務,更好地滿足市民需求。
創新蔬菜流通方式
“保障主副食品供應是惠民生的大事,靜安的實踐表明,只要政府部門思想重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蔬菜保供穩價上就能有所作為。”市商務委負責人說。
據了解,為了應對蔬菜價格持續上漲,市商務委將加大組織供應,建立緊密型市外蔬菜生產供應基地,改革蔬菜供應體系,還將積極推進蔬菜流通方式的轉變。
幾十年來,菜場的經營模式多為個體攤主,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差。盡管從生活方式角度看,不少中老年人還習慣于逛傳統菜場,喜歡貨比三家、討價還價,但一批新型售菜模式已大量涌現。比如,上海15個區建設了1064個社區智慧微菜場,累計投資3000萬元,經營收入已達到1.5億元。
據市商務委負責人介紹,上海將以西郊國際批發市場為樞紐,以江楊、中山等區域批發市場為集散配送中心,以資金和管理為紐帶,逐步建立“上控資源、中控平臺、下控渠道”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發揮好國有企業主渠道作用。同時,以上農批“上農鮮品”app為平臺,集農產品交易、物流、移動支付等于一體,打造蔬菜“一級批發+配送”的全新交易格局。上海將積極推動傳統菜場轉型升級,鼓勵規模化、連鎖化、公司化的菜市場管理模式,推廣上蔬永輝、亞細亞等企業的經驗,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菜市場經營管理品牌企業。此外,上海還將推動新模式應用,支持社區智慧微菜場、O20電商平臺、生鮮超市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形成“互聯網+菜籃子”模式,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把流通利潤轉化為群眾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