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是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必由之路。記者從市農委獲悉,近日,我市出臺關于推進我市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意見,構建循環型農業產業體系。
農藥化肥施用量零增長
到2020年,全市農藥、化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利用率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量占總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地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6以上;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業投入品實現標準化、規范化使用,農業廢棄物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建立起適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政策支撐體系,構建起循環型農業產業體系。
推廣農林牧漁復合型模式
《意見》指出,按照生態承載容量,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場(小區)、設施漁業及淺海立體生態養殖,推廣農林牧漁復合型模式,實現畜(禽)、魚、糧、菜、果、茶協同發展。培育構建“種植業-秸稈-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還田利用、養殖業-畜禽養殖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種植業”等循環利用模式。擴大專用青貯玉米等種植面積,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主體小循環;在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合理配套種養業,實現區域中循環;以區(市)為單位,統籌布局農業產業、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服務體系,實現縣域大循環。構筑“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格局。
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0%以上
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現代施藥機械,科學精準用藥;到2020年,全市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加大水肥一體化、使用有機肥、生物肥等農藝技術推廣力度,減少化肥用量。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達到6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
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
選擇秸稈年產量大的區域,探索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鎮(街)建設,率先實現秸稈全量化利用。到2020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推進農村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完善“村收集、鎮中轉、區域集中處理”的農村垃圾回收、循環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系統。圍繞收集、處理、利用等環節,促進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支持規模養殖企業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加快規?;笮驼託獍l展步伐。到2020年,規?;B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比例達到80%以上,全市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和污水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90%和60%以上。
農產品監測合格率98%以上
建立耕地土壤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合理設立監測點,形成覆蓋全市域的監測網絡。重點支持在糧食主產區和果、茶、蔬菜產區配套建設適當規模的畜禽養殖場,實現畜禽糞便就近消納、還田肥地。在輕、中度污染修復區,通過施用新型高效土壤污染修復劑、改變農藝措施等,實現農作物安全生產;在重度污染區,開展農藝措施修復治理,調整種植結構;少數污染特別嚴重且難以修復的區域,依法調整土地用途,將其劃定為禁止種植食用農產品區。到2020年,全市農田重金屬污染修復區域面積達到5000畝,污染修復區土壤重金屬有效態含量降低60%以上。另外,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到2020年,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全市農業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350萬畝以上,全市農業地方標準達到200項,“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超過1000個,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全國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