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諸城市皇華鎮(zhèn)的胡溝、上康嶺和福臺三個小山村之間的康嶺山上,一臺挖掘機正在將山地改造成梯田,“我們祖祖輩輩在這沒刨出多少糧食,地里全是石頭,年年靠天吃飯,一畝地收入百十塊錢就是好的,地撂荒都不可惜。”胡溝村村民張樂善說,村民大都出去打工了,山嶺一荒就是好幾年。
去年,從事鑄造行業(yè)的村民魏本欣流轉了這里的山嶺地,用于榛子種植。榛子有“堅果之王”之稱,尤其是平歐雜交榛子,是一個新型經濟林品種。一年的時間,這里栽種上了2000畝地的平歐大榛子樹苗。“我流轉了5000畝嶺地,打算明年再流轉5000畝,打造萬畝榛子基地。”魏本欣說。
出生于這片土地的魏本欣,看好榛子效益,他打算帶頭承包山嶺地,帶動周邊村民種植榛子樹。“這片榛子樹明年每棵結果大約在一斤左右,一畝地栽種120棵,按照現(xiàn)在每斤20元的價格,能收入2000多元。按照歐洲種植經驗,4年后榛子樹進入盛果期,畝產500斤以上。”魏本欣算了一筆賬,認為栽種榛子可以引領大家發(fā)家致富。
“我想讓周邊的村民都加入栽種榛子的合作社,我可以負責整修山地,每5戶聯(lián)合一組,一起打理30畝榛子園,相互扶持帶動致富。”魏本欣說。對于那些不流轉土地的農民,魏本欣鼓勵他們加入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流轉土地的村民,部分安置在園區(qū)當工人,像張樂善,每年就有26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同時,魏本欣還購進設備,對榛子進行仁、粉、油、飲料等的深加工,并承諾全部收購村民種植的榛子。
下山時,路邊不少地里還種著谷子,好幾畝的谷子穗因為長不出顆粒被廢棄在地。魏本欣在山下修建水庫,蓄水后引水上山,沿新修建的道路,每隔50米就有開口。農戶只要接上水管,打開閥門就可以出水澆地,惠及方圓千畝山地。
在山石地上創(chuàng)造財富,讓附近的村民看到了希望。魏本欣前后投入2000多萬元,雇用20多臺挖掘機,把山嶺改造成一道道梯田,計劃在兩年的時間里建成“山東華山萬畝平歐大榛子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