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田野到處被皚皚的白雪覆蓋,可是在克東縣克東鎮城東村,記者卻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走進同發蔬菜種植合作社的溫室大棚,眼前呈現一片濃綠,溫暖的陽光透過棚膜照在一株株草莓秧上,肥碩的葉子泛出點點綠光,一朵朵的白色小花點綴其中,構成一幅清新美麗的圖畫。合作社理事長戴柏江向記者介紹:“這些草莓秧是今年8月份栽的,長勢挺好,現在大面積開花了,有的已經開始掛果,再有一個月就能成熟。”
克東鎮城東村有農業人口284戶、1059人,其中貧困人口191戶、545人。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戶早日脫貧,鄉村兩級和縣扶貧辦費了不少心思。城東村屬城郊村,離縣城2公里左右,多年來,村民有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植蔬菜的習慣,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經過實地調研和反復研究,克東縣扶貧辦為城東村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37.2萬元,建設溫室6棟,建設連體大棚1棟18000平方米,用于發展棚室蔬菜生產。在縣扶貧辦和鄉村兩級的扶持下,今年3月,有著10余年棚室生產經驗的農民戴柏江牽頭組建了同發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城東村貧困戶30多戶。
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溫室和大棚,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戴柏江先后到大連和附近的甘南縣考察了四五次,最后決定在種植棚室蔬菜的同時,引進草莓種植。“草莓春節前能上市,市場價格高,效益好。跟蔬菜相比,草莓對溫度要求不高,白天溫度在22℃左右,晚上溫度保持在8℃左右就可以,這樣人工加溫的成本就沒有蔬菜高,所以今年這6棟溫室全種了草莓。”戴柏江如是說。
對于種慣了蔬菜的城東村農民來說,種草莓是第一年,沒有經驗,因此侍弄起來格外精心。戴柏江說:“今年屬于試種,我們是邊干邊學。溫室里原來配的熱風爐適合種蔬菜加溫,但是種草莓用它加溫,結果時就容易掛灰,影響果的品質,所以我們將加熱裝置改成暖氣。為了控制好溫度,我們不分早晚,每隔4個小時必須檢查一次,保證溫度適宜。每個溫室里都養1箱蜜蜂,保證開花期授粉,另外我們種的草莓不用化肥,全部施用農家肥,所以果的口感好,甜度大。”
采訪中,戴柏江告訴記者,種植棚室蔬菜需要大量人工,多的時候每天五六十人,都是村里的貧困戶,男工一天工資100元,女工一天工資70元,這樣的臨時工能干5—6個月,人均工資10000多元。于忠是村里的貧困戶,自今年加入同發蔬菜合作社后,家里的經濟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我由于年齡大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我們老兩口過去每年就靠11畝地的承包費維持生活,現在我常年在溫室大棚里干活,一個月工資3000元,老伴有時也能在這干點零活,這樣今年一年在合作社打工再加上土地承包費,我家的收入能達到4萬多元,徹底脫貧了。”
戴柏江還給記者算了一筆效益賬:溫室草莓再有一個月就能上市,按市場價平均每斤15元算,一棟溫室能出八九千斤果,除去次品,好果能有5000斤,能剩70000多元,6棟溫室就是40多萬元。今年大棚建得有點晚,蔬菜只出了一茬,除去人工和各種費用,盈利不多,但明年我們要早點動手,蔬菜一定要種兩茬,再加上溫室這塊,收入估計能比今年增加一倍,從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棚室生產實現脫貧致富。
在克東縣扶貧辦,記者了解到:2014年以來,全縣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和部分整村推進資金4700萬元,先后為10個從事棚室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溫室86棟55606平方米,大棚473棟364281平方米,保鮮庫3處900平方米,倉儲庫1處600平方米,形成了棚室蔬菜、提子、食用菌、黑木耳并肩發展,結構合理的格局,增收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克東鎮城東村有農業人口284戶、1059人,其中貧困人口191戶、545人。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戶早日脫貧,鄉村兩級和縣扶貧辦費了不少心思。城東村屬城郊村,離縣城2公里左右,多年來,村民有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植蔬菜的習慣,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經過實地調研和反復研究,克東縣扶貧辦為城東村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37.2萬元,建設溫室6棟,建設連體大棚1棟18000平方米,用于發展棚室蔬菜生產。在縣扶貧辦和鄉村兩級的扶持下,今年3月,有著10余年棚室生產經驗的農民戴柏江牽頭組建了同發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城東村貧困戶30多戶。
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溫室和大棚,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戴柏江先后到大連和附近的甘南縣考察了四五次,最后決定在種植棚室蔬菜的同時,引進草莓種植。“草莓春節前能上市,市場價格高,效益好。跟蔬菜相比,草莓對溫度要求不高,白天溫度在22℃左右,晚上溫度保持在8℃左右就可以,這樣人工加溫的成本就沒有蔬菜高,所以今年這6棟溫室全種了草莓。”戴柏江如是說。
對于種慣了蔬菜的城東村農民來說,種草莓是第一年,沒有經驗,因此侍弄起來格外精心。戴柏江說:“今年屬于試種,我們是邊干邊學。溫室里原來配的熱風爐適合種蔬菜加溫,但是種草莓用它加溫,結果時就容易掛灰,影響果的品質,所以我們將加熱裝置改成暖氣。為了控制好溫度,我們不分早晚,每隔4個小時必須檢查一次,保證溫度適宜。每個溫室里都養1箱蜜蜂,保證開花期授粉,另外我們種的草莓不用化肥,全部施用農家肥,所以果的口感好,甜度大。”
采訪中,戴柏江告訴記者,種植棚室蔬菜需要大量人工,多的時候每天五六十人,都是村里的貧困戶,男工一天工資100元,女工一天工資70元,這樣的臨時工能干5—6個月,人均工資10000多元。于忠是村里的貧困戶,自今年加入同發蔬菜合作社后,家里的經濟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我由于年齡大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我們老兩口過去每年就靠11畝地的承包費維持生活,現在我常年在溫室大棚里干活,一個月工資3000元,老伴有時也能在這干點零活,這樣今年一年在合作社打工再加上土地承包費,我家的收入能達到4萬多元,徹底脫貧了。”
戴柏江還給記者算了一筆效益賬:溫室草莓再有一個月就能上市,按市場價平均每斤15元算,一棟溫室能出八九千斤果,除去次品,好果能有5000斤,能剩70000多元,6棟溫室就是40多萬元。今年大棚建得有點晚,蔬菜只出了一茬,除去人工和各種費用,盈利不多,但明年我們要早點動手,蔬菜一定要種兩茬,再加上溫室這塊,收入估計能比今年增加一倍,從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棚室生產實現脫貧致富。
在克東縣扶貧辦,記者了解到:2014年以來,全縣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和部分整村推進資金4700萬元,先后為10個從事棚室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溫室86棟55606平方米,大棚473棟364281平方米,保鮮庫3處900平方米,倉儲庫1處600平方米,形成了棚室蔬菜、提子、食用菌、黑木耳并肩發展,結構合理的格局,增收帶動作用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