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傳統中醫藥日的到來,讓人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中草藥。目前,中藥在我市的發展也日見成效,從種植到采摘都已初現規模,十余個品種的中草藥遠銷各地,甚至出口日本等地。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實地采訪,讓我們一起感受中草藥帶來的魅力。
成立合作社>>村民不種糧食改種“藥”
10月23日,霜降,天挺暖和。在樂陵市鄭店鎮王坡羅村的村南面,一大片菊花開得正艷,村民正在采摘。他們要趕時間將這些菊花采下來送到合作社,而在地頭就是鑫地園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工作現場,另外一些工人們正在將采來的菊花晾曬、烘干。這個合作社主要種植金銀花、杭白菊、黃山貢菊等。帶領大伙在花海里淘金的是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郭本新。
郭本新曾在藥廠工作,并做過茶葉生意,回村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金銀花種植上。“金銀花價格平穩,適應性強、好管理,而且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投入,多年收益。”
2010年5月,郭本新成立鑫地園金銀花專業種植合作社,流轉了100畝土地,引進種苗,開始了金銀花種植。在經過市場調研后,2011年,郭本新不僅擴大了金銀花的規模,還引進了杭白菊和黃山貢菊,種植面積近300畝。
“農民流轉土地,每畝地800元,在合作社打工,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鑫地園合作社為周邊5公里左右的村民提供了100余個就業崗位。除了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村民們還能以土地入股,年底參與分紅。對于有意向種植金銀花和菊花的村民,鑫地園不僅提供種苗和技術,還保底回收,帶動了周圍群眾致富。
走進樂陵化樓鎮的龍海中草藥種植合作社,這里不像前面提到的合作社里那樣忙碌,400多畝的土地上都見不到幾個人,只有幾臺大型拖拉機在耕地。一些干枯的草狀植物占了大片土地。“這些是射干,長得和草差不多,你們可不要小看它們,這可都是好東西,我這種草藥種了70畝。”龍海合作社的負責人梁勇說,這種射干入藥的部分是主根,畝產能達到500斤以上,一年也可多年收,多年收還可賣種子。
梁勇的合作社共有400畝地,除了70畝的射干,還有20畝的紫蘇,120畝的白術,10畝的元參。其余的地上梁勇種上了糧食。梁勇介紹,現在目前還是實驗階段,根據各種草藥的不同特性,有選擇地種植。
種植白術>>一畝地受益可抵5季玉米
梁勇現場算了一筆賬,拿當年就能收獲的白術來說,一畝地總投資3000元左右,這包括土地費用、人工、機械、農藥化肥等費用;畝產根、籽全部算上在8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每畝地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這是價格比較好的時候,一畝地能頂上幾季糧食。”
中草藥種植除了比糧食種植的收益大之外,主要的特性還體現在管理上。大部分中草藥種植戶都表示比種糧食要“省心”,除了少部分可連年種植外,很多品種都是春種秋收;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鋤草,藥材長得慢,草長得快,有些可以打除草劑,有些則需要人工;澆水、施肥比種糧食要少幾次。
據了解,目前整個樂陵市共有中草藥種植合作社10余家,種植面積在12600畝左右。該市對中草藥的種植收入做了數字分析,中藥材畝均收入4000元左右,總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純收入3500萬元以上。
不愁銷路>>中藥材香飄日本韓國等地
10月22日,鄧延昌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稱打聽到他種了100畝的牛蒡,如果產品好,按每斤2.5元的價格要定貨50噸,這幾天就要來看貨。這個消息讓鄧延昌喜上眉梢。
在孔鎮鄧家村的西南方向,100畝的牛蒡長勢良好。牛蒡地上部分外觀有些像大個的“大白菜”,在呼呼的秋風中,大片的牛蒡如同綠色的“海浪”。
鄧延昌介紹,牛蒡可以作蔬菜,也可以入藥。“在日本叫‘東洋參’我們當地吃這個的比較少,我的這些主要出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鄧延昌是村里的支部書記,他和另外一個人合伙種植。論起該村種植牛蒡的歷史,要追溯到1999年,當時是各家各自種植,由于沒有規模,后來不了了之。
如今不一樣了,在種植之前,鄧延昌就已經和連云港蔬菜進出口公司簽訂了協議,只要賣相好,公司會按照每斤不低于6毛的價格收購。“我在村里當支部書記30年了,村里的土壤我特別清楚,種植牛蒡最適合。”鄧延昌笑著說。
最近幾天,鑫地園金銀花專業種植合作社的郭本新也遇上了一件高興事。“加多寶”飲品公司與他簽訂了后方種植基地合作協議,也就是說,以后郭本新種植的各種菊花和金銀花的銷路“不愁”了。
在陵縣義渡鄉解家村的村西也剛剛成立了一個陵縣百草園種植合作社,今年春天剛剛流轉了500多畝的土地,張志軍決定要在這兒“土里掘金”。張志軍在安徽亳州工作過幾年,那兒是全國最大的中草藥市場,他也是從那時對中藥材有了深入的了解。“當地周邊都種植中草藥,需求也特別旺盛,我覺得北方應該也可以種植。”他和當地的幾個朋友商量之后,大家都贊同他的想法。
說干就干,流轉了土地,在當地請來了技術員,目前試種了100畝的白術。開始擔心土壤問題,但現在看到白術的長勢很好。“咱這里是‘半土半沙’,適合種植。”張志軍說,“以后我會逐步增加品種,這些土地都種上之后,我再給周邊的村民提供種苗,我負責回收、外銷,帶領大伙兒一塊致富。”
高風險>>實驗十多種只成功五種
“南有亳州,北有安國。”這是中國最大的兩個中草藥基地,這也是中草藥種植的業內人士都知道的。河北安國是離德州最近的中藥市場,但距離也超過了250公里。
30歲的郭磊每天在地里干活,皮膚曬得黝黑。今年他實驗種植的35畝黃芪長勢很好,再有二十多天就要收獲了。“種植不能低于30畝,少了收購商不來。”郭磊介紹說,“很尷尬,種多了有風險,少了只能自己送貨,成本也高。本地有這樣的市場就好多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個合作社種植的藥材品種不同,多是根據自己的信息渠道,自發種植、自產自銷,這也使得藥材種植和其他的糧食作物一樣,要看“老天爺”的臉色。
梁勇如今也是第四年種植藥材。“第一年實驗階段種了30畝,第二年種了90畝,沒想到那一年水太大,投入的30萬都賠了。”梁勇說,草藥算是經濟作物,但也很“嬌氣”,干旱、洪澇都不行,比糧食作物要嬌貴得多。
在和記者聊天過程中,梁勇說起了這幾年遇到的很多問題。北方農民種植糧食大多經驗豐富,但是種植中草藥則欠缺很多。那是第二年,當時種的白術,工人忙著澆水,結果一個中午的時間就全死了。去年,梁勇實驗了十幾個品種,但最后成功收獲的僅僅是5個品種。“都靠自己摸索,沒有經驗,失敗的地方太多了。”梁勇說,“土壤與中草藥的適合程度、喜水喜旱、機械設備等都是實際問題。”
與普通農作物一年兩季甚至是三季不同,藥材生產有的周期更長,比如射干、甘草的栽培期是2-3年,因此藥材種植的風險要遠遠高于農作物。“種少了是藥,種多了或者賣不出去就是草,往往造成投入與產出不對稱。”
“咱當地現在種植的都算是入門級別的,平均每畝收入三四千,卻擔著很大的風險。” 樂陵市黃夾鎮潘寨村郁園種植合作社潘郁園介紹,去年種植的天南星,算是比較難管理的,過去聽人說種好的能收入過萬,試著種了一些,每畝地僅種子錢就4000多元。后來由于摸不清習性,賠了不少錢。
“德州中草藥種植興起于2010年前后,最近兩年增加的最多。它是比糧食要掙錢,但風險也大,農民在種植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特點,不要盲目跟風。”梁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