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訂購的新鮮果蔬,快遞上門后卻磕碰“破了相”,成為生鮮農產品“觸網”路上的一道坎。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日前出臺《北京電子商務市場蔬菜分級包裝技術規范》,提出對果蔬分級、科學量體包裝,并規范了貯藏、配送等操作步驟,實現減損增效,也填補了蔬菜電商標準領域的空白。
據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王福東介紹,蔬菜不同于其他工業制品,是典型的非標準化商品。當前,許多生鮮電商在物流過程中都存在損耗大、過度包裝、同質化等問題。產品分級是提高蔬菜配送標準化的主要途徑。通過蔬菜分級,可區分產品的質量,再經過科學適合的包裝,能降低損耗,提高果蔬的商品性和價格。然而,現有標準中缺乏適合蔬菜電商行業的產品標準。
為此,該站制定推出了圖文并茂的《技術規范》,包含蔬菜分級指標的制定、蔬菜包裝方式和包裝方法的篩選、蔬菜不同環節的保鮮等措施,為電商銷售的果蔬如何科學“著裝”,給出了詳細建議。經過專家的市場調研,提出了適合電商銷售不同果蔬品種的包裝方式,可滿足自配、第三方物流和品牌的多種要求,克服了包裝強度不足、產品破損率高以及過度包裝等問題。還對蔬菜配送和家庭貯藏的保鮮操作進行了規范,有助于保持產品品質,減少損耗率。目前,已在北菜園、密農人家、阿卡農莊、綠奧合作社等電商和電商供應基地應用。“密農人家”在黃瓜、番茄等5個品種上應用分級技術,并規范和改進了蔬菜采收、分級、包裝、裝卸、貯運流程,不僅提高了產品形象,品質也得到更好保障,蔬菜損耗率由30%降低到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