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問政代表:趙翠琴慕兆鄭少東董艷慧
接受問政單位:省扶貧辦省農委
特色種養業是我省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重要途徑。今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形成“一村一品”專業村,每個從事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戶家庭農業經營收入達到本縣(市、區)平均水平。
圍繞特色種養發展什么、如何帶動、怎么扶持等問題,4位省人大代表在廣泛征集社情民意的基礎上,向有關部門發問。
一問:如何提高政策落實精準度?
趙翠琴代表:特色種養業扶貧是重要的產業脫貧工程之一。實現從“大水漫灌”轉向“精細滴灌”,首先要提高扶貧對象的精準度、政策落實的精準度。我省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如何將現有政策精準落實到位?
省扶貧辦:2014年,我省全面開展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建檔立卡;2015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對貧困人口進行了重新識別,進一步提高了扶貧對象“精準度”;今年4月至5月,集中開展扶貧對象精準核查月活動,使扶貧對象實現了從“基本精準”到“比較精準”。下一步,將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機制,建成大數據管理“5+1”平臺,即:扶貧對象管理平臺、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平臺、幫扶責任落實平臺、扶貧資金管理平臺、脫貧成效評價平臺、服務門戶平臺;建成脫貧成效評估和脫貧人口核查機制,對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情況和脫貧成效開展第三方評估,增強公信力和可信度。
省農委:今年初,我省出臺的《關于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其總體思路是,圍繞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以促進貧困戶增收為核心,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傾斜扶持為支撐,充分尊重貧困村、貧困戶意愿,有效利用貧困地區農業特色資源,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扶持發展特色種養業。
為推動工程實施,省農委要求各地精確定位扶貧對象,確定脫貧產業,并通過包村聯戶等方式進行幫扶;要求年內有條件發展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村中,至少有10%的村明確發展一項特色種養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中,至少有20%的農戶明確從事一項特色種養業。省農委同時要求,特色種養業必須是高效特色種養業,或者市場前景好、附加值較高的專用品牌糧油作物。
二問: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
慕兆代表:實現短期脫貧與長效增收相結合,鞏固脫貧解決返貧難題,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項目是重要抓手。如何因地制宜,從群眾最迫切的需求著手,幫助他們找準特色種養項目?
省扶貧辦:根據我省《關于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要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的引領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貧困地區種養大戶、家庭農(林)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養、土地經營權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貧困村、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省農委:省農委會同省扶貧辦,組織編制省級、縣級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同時指導縣級層面編制好規劃,以引領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省農委還編制了《特色種養業“菜單”式扶貧參考手冊(模版)》,委托定遠縣先行制定該縣的“菜單”式扶貧參考手冊,隨后向全省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推開。
在脫貧產業選擇上,要求各地以《實施意見》為參照,摸清市場需求、群眾意愿和本地資源優勢,指導群眾選擇優勢主導產業。要依據環境承載條件,選擇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并制定特色產業扶貧模式。
三問:如何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鄭少東代表:我省規定可以統籌使用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項目。如何加強對扶貧脫貧專項資金的管理,杜絕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確保每一分扶貧脫貧資金都用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省扶貧辦:我省《關于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帶動主體發展特色種養業如何進行支持作出安排,對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的原則以及創新支持政策提出了要求。今年,省政府出臺《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明確省和重點市縣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部分的20%以上、非重點縣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部分的10%以上用于脫貧攻堅,各級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力度明顯加大。在31個重點縣全面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使脫貧攻堅的資金更有保障。
在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的同時,我省進一步強化扶貧資金監管。省財政廳牽頭修訂出臺《安徽省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等內容;開展2015年省級扶貧資金績效自評,啟動31個重點縣2015年扶貧資金績效考評工作;開通12317扶貧監督舉報電話,及時辦理涉及扶貧工作的各類信訪和群眾舉報案件;省檢察院和省扶貧辦積極開展扶貧領域預防職務犯罪專項整治行動;省紀委、省監察廳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的通知;省扶貧辦建立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報告制度;省財政廳、省審計廳開展檢查調研。
四問:如何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
董艷慧代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抓手,也可以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帶動式扶貧的“生力軍”。如何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能力?
省農委:我省《關于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示范帶動能力。加大培育、引進、扶持與貧困戶密切相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度,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流轉,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增強發展能力和示范帶動能力,促進貧困地區農業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完善貧困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力爭每個從事農業產業的貧困人口均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地區“一村一品”專業村生產的農產品均有穩定出路。
《實施意見》還針對產業化聯合體、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等六類帶動主體,提出了對每類主體的具體扶持措施,以此促進農業增效、貧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