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涉及千萬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實施農田水利改革工作有利于保障農業、農村穩定,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積極穩妥推進農田水利領域相關改革,近年來,德州市以小農水工程為突破口,狠抓項目實施管理、產權制度改革、運行管護模式創新、水權水價改革等幾個關鍵點的改革創新工作,初步構建起了與農村改革發展、政府職能轉變相適應的工程建設和管理新機制,實現了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明晰、權責落實、經費保障、管用得當、持續發展”的良好目標。
探索引入社會資本 改革項目實施管理方式
在項目建設方式上,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支持民間資本建設和管理農田水利工程,率先在齊河縣試點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和管理大田作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該試點是全國首個在傳統糧食作物和農民分散經營土地上,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管理的改革試點項目。試點過程中,經反復測算,合理確定灌溉水價0.88元/m3,并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合理界定政府企業投入界限,骨干水源工程全部由政府投入,田間工程由政府與社會資本方按照4:6的比例投入,為企業進入創造了優厚條件。創造性地提出了“企業+農民用水協會”模式,注冊成立了“齊河縣潤豐源農業灌溉專業合作社”,協會負責灌溉組織、水費收取、維修養護等工作,企業提供資金技術支持,雙方根據持股比例不同分享投資管理紅利,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共同體??h財政每年安排30萬元用于節水獎勵和灌溉專項補貼,建立了風險共擔、兜底運行的保障機制,保證社會資本愿意進、進得來、能賺錢、留得住。目前,試點工程已試運行,年可節水48萬立方米,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63.5萬公斤,實現了農民減負增收、企業穩定盈利、政府水資源節約的三方共贏局面,年初水利部副部長田學斌曾專題視察并予以充分肯定。今年,德州市又安排陵城區金源森達家庭農場、神大種植合作社、齊河縣安頭鄉昌潤致中和農場繼續實施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和管理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試點。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落實工程管護主體責任
對已建小農水工程,全部進行了產權移交。2014年以來,德州又依托武城、陵城區、平原、樂陵四個國家級和省級產權制度改革及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項目,探索建立農田水利設施規范化運行管護的新機制。試點中,對所有小農水工程全部頒發《農田水利工程產權證》和《農田水利工程使用權證》,將使用權與產權進行分離,產權劃歸鄉鎮政府或者國有控股灌溉公司所有,使用權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進一步搞活,同時產權所有者與工程使用者雙方簽訂《農田水利工程管護協議書》,確保工程的管護責任到位。與此同時,縣政府制定出臺具體的運行管護實施辦法,明確工程管理使用相關各方的責權利,同時制定績效考核辦法,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及運行管護工作臺賬,設立管理和維修養護專項資金賬戶,搭建起了“政府監督、部門監管、規范運作、獎懲激勵”的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新機制,有力保障了小農水工程的良性運行。
創新運行管護模式 促進工程長效運行
德州市依據各地實際不同,因地制宜探索實施了多種行之有效的工程管護模式。平原縣建立了“縣灌溉中心+鄉鎮灌溉中心+用水戶協會”模式,將水務部門的技術優勢、政府的行政優勢以及農戶自助優勢進行了有機結合;陵城區成立的國有股份制公司“鑫源灌溉管理有限公司”,統一接管全區工程產權,統一負責工程運行管護;樂陵市根據項目所在鄉鎮力量的不同,通過承包和用水合作組織管理兩種模式來搞活經營權,政府運用績效考核辦法予以保障;武城縣委托縣農田水利灌溉公司對試點項目進行管護,鎮村兩委推薦站長具體負責實施,較好地適應了當地工程管護的需求
抓好水權水價改革 確保群眾真正受益
近兩年,德州市通過深入實施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和水權水市場制度建設試點,逐步加強灌溉過程的精細化管理,使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管理紅利,同時促進小農水工程的長效運行。禹城市通過“一提一補”獎補機制,對灌溉水每方統一提價0.05元,并結合超定額用水累計加價形成的水費收入,建立了節約用水的獎勵基金,群眾通過加強管理、節約用水也能獲得紅利。寧津縣水權水市場制度建設試點中,水權概念得以強化和明確,農民節約灌溉剩余的水權量可以自由流轉、交易變現,群眾節水的積極性明顯增強,農業生產實現了節水、增產和增收。禹城試點以來,畝次灌溉用水量由80立方米減少到30立方米,畝均灌溉成本降低40%,小麥畝均增產20%。寧津試點平均每畝次節水20立方米,項目試運行以來,已累計節水150萬立方米,受到了群眾的一致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