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冬季剛剛過去。在青海省東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銀裝素裹的山坡漸漸露出一片枯黃的草地。
在藏族牧民達日杰的牧場,2000多畝的草原上游蕩著200多頭牦牛、200多只羊。這位52歲的老牧民說:“今年牲畜順利過冬,又是一個好收成,多虧了中科院的專家指導我們種下人工草場。”
“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是三江源地區乃至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畜牧業發展的怪圈,過度放牧則是形成這個怪圈的原因之一。如今,怪圈正在蛻變,科學技術正萌發出強大的生產力。
“過去我們放牧比較粗放,牲畜一多,草就不夠吃;草一旦沒了,高原鼠兔又會遍布草地。新的生產方式不僅保護了草地,還讓我們每戶每年增收2萬多元。”達日杰說。
達日杰口中“新的生產方式”是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西高所)三江源草地恢復與生態畜牧業發展團隊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將依賴天然草地的傳統畜牧業轉變為“暖季放牧+冷季舍飼”兩段式生產模式。
與達日杰合作多年的中科院西高所副研究員、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站長趙亮介紹,達日杰的牧場在改造以前是一片“黑土灘”。一入冬,牧草被吃光,黑土灘就成了荒地。風一吹,黑土滿地。他說:“整個三江源現在有7300多萬畝黑土灘,屬于極度退化草地。”
改變是從中科院西高所的科技工作者說服部分牧民種植牧草、消滅鼠兔開始的。
“我們提供了經過馴化的牧草良種。新品種不僅更耐高寒,而且更能滿足牲畜的胃口。此外,我們為部分牧民培訓了新的生產模式,很快就收到成效;不僅退化草地得到了恢復,為牧民帶來收益,還有效控制了高寒草地鼠兔數量。”趙亮邊介紹邊帶筆者來到一塊沒有經過治理的黑土灘旁。
這塊面積頗大的土地上沒有一棵牧草,放眼望去是數不清的洞穴。一只只身形似鼠、長相類兔的高原鼠兔時不時或從洞口探出頭來,或在空空如也的草地上奔跑。
因為天性喜愛曬太陽,又對高空的天敵極度警惕,以致于不敢生存在草地茂盛的地方,所以高原鼠兔的泛濫成為高原草地退化的象征之一。
“經過多年試驗,愿意與我們合作的牧民越來越多。草多了,鼠兔少了,生態恢復了,牲畜死亡率大大降低,牧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趙亮說,這些都得益于“三江源區三區功能耦合”模式。
從2006年起,三江源草地恢復與生態畜牧業發展團隊首席科學家、中科院西高所研究員趙新全改變思維模式,在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重新調整研究計劃,將“生態恢復與畜牧業生產結合”納入研究思路中。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建立了典型草地牧業區、農牧交錯區和河谷農業區的農牧業生產系統三區耦合理論,并探索了相應的生產示范模式。”趙新全提到,在該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團隊創建了“夏季放牧+冬季育肥”的兩段式畜牧生產新模式,推廣應用后使三江源及周邊地區農民增收9.8億元。
在三區功能耦合模式的指導下,牧民們告別了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同時,整個三江源區農牧生產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據區域的自然條件、人口密集程度、固有的牲畜規模進行農牧生產。
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提高當地牧民的生活水平,這是趙新全一直追求的目標。在青藏高原工作30多年的趙新全,正與科研團隊一起致力于新模式的優化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