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從泰國傳來喜訊,我市鄭國渠成功入選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我省首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古代灌溉工程。
鄭國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與都江堰、靈渠并稱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采納韓國水工鄭國關于引涇灌田的建議,發動近萬人歷時10年修成。鄭國渠流經今陜西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長約150公里,可灌溉18萬余公頃。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后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遺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遺存。秦代后歷代又修筑了漢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通濟渠、清代龍洞渠以至民國李儀祉修建的涇惠渠。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帶里密布著從戰國至今二千多年來的古渠口遺址十多處,是我國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館。
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之地成為秦國的重要糧倉,促進了秦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1996年鄭國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第六代灌溉工程——涇惠渠正在發揮巨大的灌溉效益,造福陜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