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爾木說起大格勒鄉,大家都知道那里的果農這幾年依靠種枸杞掙了錢;在枸杞行業說起大格勒鄉,它的變化就是海西枸杞產業快速發展的真實寫照。
作為1980年搬遷到這里的移民村,大格勒鄉圍繞著土地先后有過三次種植結構的調整過程。第一次種植青稞、第二次種植大蒜,但都沒有像種植枸杞這樣深刻徹底。在這個過程中,不得不說說幾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大格勒鄉包括查那、龍羊、新莊、菊花四個村。2007年,作為海西州的試點地區,菊花村率先試種240畝枸杞。
要讓農戶把地騰出來,誰都沒有底,況且枸杞三年才能掛果,才能見到效益。為了打消村民沒有“口糧”的擔憂,格爾木市出臺辦法,連續兩年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為枸杞種植戶統一采購種苗近800萬株,頭兩年還按每畝500元、每畝400元的標準對農戶發放補貼。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被大家稱為“老韓頭”的菊花村村委會主任韓國忠下定決心,帶著黨員干部率先種下了240畝枸杞。由于當地土地肥沃、氣候適宜,一般三年時間才能掛果的枸杞,當年就結出了果子,見到了效益,給了他們希望。
第二年,其他三個村的村民紛紛開始種植枸杞。2008年,還是查那村村委會委員的王烈祖種植了14畝枸杞,2009年就收入3萬元。如今,他種植的枸杞正值盛果期,2013年他的收入就達到了20萬元。
受益于枸杞種植而致富的村民說起大格勒鄉的今天,都會感謝當年率先種植枸杞的“老韓頭”。大格勒鄉副鄉長莊超說:“種1年枸杞的收入相當于過去種青稞小麥10年的收入。現在老百姓種枸杞的積極性非常高,就連大門前、院子里也種滿了枸杞。鄉里的年人均收入已從5000多元躍升至3萬多元,遠超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大格勒鄉97%的土地都種植了枸杞,面積達1.24萬畝。2013年產出干果3424噸,農業經濟總收入達到1.13億元。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
枸杞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枸杞的采摘成為了大問題。2009年,龍羊村的秦正江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四川雅安人,在秦正江的說服下,這個四川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從家鄉帶來7個人采摘枸杞。秦正江特意為這些采摘工人拍了工作時的照片并錄像為證,讓他們帶回四川,號召更多的人們來海西采摘枸杞。第二年,這7個人帶來了50名工人,勞務經紀人制度帶來了穩定的采摘隊伍,保證了一年四茬枸杞按時采摘,也形成了大格勒鄉的“秦正江采摘模式”。
2010年,大格勒鄉出現了枸杞銷售冰火兩重天的怪象,菊花村不僅是唯一全部銷完枸杞的村子,而且同樣是賣枸杞,農戶的收入卻比其他村高很多。
原來,菊花村的高收入來源于枸杞種植的標準化管理,來源于主做有機枸杞出口的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格爾木分公司的定點收購。
市場是殘酷而溫情的。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有機枸杞、綠色枸杞和普通枸杞之間形成了價格差,并且差距越來越大。以今年為例,有機枸杞的價格是普通枸杞價格的四倍。近年來,在政府和企業的引導下,大格勒鄉逐步推行使用生物農藥,標準化種植管理,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讓種植產銷形成良性循環,讓枸杞在有機、綠色的行列中叫響品牌。
作為杞源專業合作社的社長,61歲的李洪順一頭連著64家農戶的1300多畝地,一頭是專做有機枸杞出口生意的億林枸杞科技開發公司。為了讓村民對有機食品有著更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今年,億林枸杞科技開發公司帶著李洪順一起前往德國參加有機食品展。李洪順感慨地告訴記者:“人家外國人很講究吃的,也很重視環保。”這種感受回歸到枸杞種植中,就是嚴格按照公司要求,使用生物肥料,實行標準化管理。
現在,大格勒鄉的村民對“有機”“綠色”“無公害”等概念不再陌生,而且對自家種植的枸杞使用的是生物肥料,自家的枸杞是有機綠色枸杞而自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