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已近尾聲,糧食價格下行,農民持糧待售心理嚴重。加強糧食產后科學管理,實施分批銷售的策略,是保障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
江蘇洪澤縣三河鎮四壩村的種糧大戶馬連國看著自家即將成熟的水稻,心情特別復雜。幾年前他租種了800畝土地種植小麥、水稻。今年小麥受陰雨天氣影響沒賺到什么錢。不過,水稻長勢不錯,如果水稻價格每斤高于1.3元,就能收回成本并略有盈余;如果價格每斤低于1.3元,今年種地就會虧本。他前幾年購買了3臺糧食烘干機,可以暫時把水稻烘干儲存起來,不必擔心霉變、病蟲害等因素造成損失,等待糧食價格上漲時再出售。
一般來說,每年新糧大量集中上市時,糧食價格都會出現階段性下滑。有倉儲條件的農戶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靈活掌握銷售策略,不易保存的糧食可以先出售,易于保存的糧食可以在價格低時暫時儲存起來,等待市場條件好轉時再出售,實現種糧收益最大化。
但是,像馬連國這樣擁有糧食烘干能力的農民畢竟還是少數?!督洕請蟆酚浾咴诟鞯夭稍L時發現,近年來農戶糧食儲存水平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農民重視糧食生產、輕視糧食儲存的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在生產環節,農民往往會精心打理,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產量,而在糧食存儲環節,由于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導致種糧收益大打折扣。有的農民為了方便,在田間地頭就以較低的價格把糧食賣給糧食經紀人;有的農民隨意把新收獲的糧食堆放在院子里,造成糧食發霉變質;有的農戶習慣在場院里或者公路上曬糧,造成糧食巨大損失浪費。
據了解,在我國糧食儲存體系中,每年約有5000億斤左右糧食階段性儲存在農戶手中。農戶由于儲糧裝具大多材質簡陋、設計簡單,糧食收獲后保管技術水平低,鼠咬、蟲食和霉變等情況多有發生,糧食損失率高達約8%。根據國家糧食局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為東北地區,平均約為10.2%;其次為西北地區,約8.8%;長江中下游地區約7.4%;黃淮海地區約5%。
專家認為,農戶糧食產后損失數量驚人,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影響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更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減損就等于增產。從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要堅持增產與減損并重,切實解決農戶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的突出問題。
為了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國家有關部門從2007年以來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試點,為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指導農民科學儲糧。至今已為26個省區市農戶配置了1000萬套標準化儲糧裝具,使這些農戶的儲糧損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為農民減少糧食損失23億斤,促進農民增收25億元以上,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小農戶存糧意愿下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糧意愿上升。針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應該適應農業規?;洜I發展的需要,繼續加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力度,抓緊開展大農戶科學儲糧裝具的研究推廣。同時,國家應該繼續出臺政策扶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糧食倉儲設施。
記者在各地采訪時了解到,為了掌握糧食銷售主動權,現在很多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建設或者正在建設帶有烘干設備的糧食倉儲設施。江西崇仁縣相山鎮枧上村家庭農場主袁冬生說,他已經投資建設了一個帶有糧食烘干設施的倉容為20多萬斤的糧庫,存儲一部分糧食等著賣個好價錢。江蘇洪澤縣三河鎮祥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梁加祥說,合作社建設了帶有烘干設備糧食倉儲設施,為當地農民提供糧食烘干、存儲服務。“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農戶減少糧食晾曬造成的損失,農民還可以自主選擇糧食銷售時機。”梁加祥說。
有了好的糧食倉儲設施,有了好的儲糧裝具,還需要掌握科學的儲糧方法,才能實現減損增效。專家認為,農戶要實現科學儲糧,應控制入倉糧食的質量,盡量做到“干、飽、凈”;應選用具備防潮、防鼠功能的新型儲糧裝具,如在儲存高水分玉米棒的北方地區應選用鋼骨架矩形倉,南方地區在儲存安全水分的稻谷、小麥時應選用彩鋼板組合倉等科學儲糧裝具;還應采用科學的儲糧方法,并定期檢查糧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