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黃瓜、西葫蘆、辣椒、平菇……這些看似尋常的蔬菜是菜農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成果,更是市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近日,記者來到三門峽市幾個蔬菜大棚種植基地,了解蔬菜在生產環節及市場供應過程中的相關情況。
靈寶市大王鎮的吉家灣村、西路井村一帶是遠近聞名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幾個村子家家戶戶幾乎都建有溫室大棚。9月27日下午,記者走進西路井村一處溫室大棚里,38歲的菜農張紅巖正在棚內侍弄長了半人多高的西紅柿苗,比乒乓球略大的青西紅柿掛在秧上。“再長兩個多月就能摘果了,不出意外的話,可持續供貨到春節前夕。”張紅巖告訴記者,他種菜已經近10年,以前有兩個面積較小的棚,加上去年新建的這個大棚,3個棚共占地4畝,先后投入14萬元,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和西葫蘆,平均每個大棚每年收獲兩茬,可收入四五萬元,“除去農忙時雇工費,肥料、澆水等雜七雜八的錢,且沒有特別嚴重的病蟲害或氣象災害,一個棚能落2到3萬元”。
據了解,大王鎮上有多個蔬菜集散批發中心,聚集了來自山西、陜西、澠池、洛陽等地的菜販子,幾個村子的蔬菜多數剛出大棚就被銷往外地,只有一少部分銷往三門峽市區。“等一種蔬菜集中成熟時,批發中心一天一個價,我們瞅準價錢差不多都趕緊賣,也不管人家是要往哪兒運,不然菜不等人,爛在地里就全完了!”張紅巖根據經驗估算,這個花費8萬元新建的大棚今年首次投入使用,棚里的西紅柿大約可產2萬斤,按西紅柿最高收購價2.3元/斤,且不算其他費用,要種兩茬西紅柿才能把建棚的本錢收回。
在湖濱區崖底街道陳宋坡村,統一輪作、管理銷售、風險共擔的黃龍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市大棚蔬菜運營的新興典型,該合作社理事賈軍固主管生產,是一名“資深”菜農。賈軍固表示,該合作社共有70多個溫室大棚,占地100余畝,以種植西紅柿、黃瓜、西葫蘆、平菇為主,種植成本、收益和供銷方向基本與靈寶市大王鎮情況類似。“最多只有1/3銷往湖濱區,其他都外銷了。”賈軍固分析稱,近幾年我市菜價確有走高趨勢,因為隨著交通條件、信息交流等日益便捷,蔬菜處于“大流通”的背景之中,菜農并不能左右菜價漲落。“比如去年咱這兒西葫蘆豐收了,外地販子來得特別多,出價也合理,他們早早就把西葫蘆收走了,所以三門峽市西葫蘆并不便宜;反之外地某種菜豐收了,而咱這兒因為各種原因減產絕收,外地菜就會被販入三門峽市場,加上運輸費和層層轉運費,菜價依然很高。”賈軍固笑著說,“市民盼望菜價低一些,菜農卻希望批發價能高一點,種菜是辛苦活,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太多,而且中間商給出的價格時刻都制約著菜農,我們也是身不由己呀!”
湖濱區蔬菜辦主任徐興鋒表示,目前湖濱區蔬菜播種面積1.6萬畝,露地種植面積1.1萬畝,保護地種植(溫室、大棚、中小拱棚)面積5000余畝。露地種植以應季蔬菜豆角、茄子、辣椒和各種葉子菜為主,保護地種植以反季節西紅柿、黃瓜和西葫蘆為主。“蔬菜種植技術要求高、需水量大,而隨著我市近幾年城鎮化和工業建設占地、用水規模不斷擴大,原來澗河上游沿岸適合種菜的土地被流轉他用,而磁鐘鄉、高廟鄉則有地無水,難以進行蔬菜種植。”此外,蔬菜抗擊風、霜、雨、雪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即使采用溫室大棚也不例外,可蔬菜種植未納入農業自然災害保險范圍,直接打擊了菜農的種菜積極性。“本地大棚蔬菜種類和產量有限,應季蔬菜又受自然條件制約,外地菜運輸成本高,再加上市場化大背景,菜價幾乎完全靠市場調控。”徐興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