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記者在慶城縣采訪時看到,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條,綠油油的豆角蔓生機勃勃,初秋時節,慶城縣的一棟棟大棚里,呈現出一幅豐收景象。
慶城縣蔡家廟鄉史家店村的趙禎,常年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辛苦一年但收益甚微。三年前,他開始發展設施農業,種起了大棚菜。
趙禎說:“平均這一個棚一年下來在15000塊錢左右。”
慶城縣蔡家廟鄉史家店村過去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一畝地一年下來純收入也只有幾百塊錢。從2013年開始,慶城縣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改變農民廣種薄收的觀念,并通過政府推動、科技引導、因地制宜,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發展設施農業的新路子。
慶城縣蔡家廟鄉史家店村文書張振濤說:“今年瓜菜站給咱們作技術指導以后,引進了黃瓜、辣椒等新品種;再一個咱們3月份以來利用滴灌這個技術配套到大棚上,今年農民的經濟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從2013年開始,村上建起了第一批15座設施大棚,到現在,史家店村已建成設施大棚494棟。慶城縣始終堅持以建設大片區,規模化,高質量的設施蔬菜為發展目標,持續加大投入。目前,慶城縣共建成日光溫室304棟,設施大棚6030棟,預計年收益將突破4.5億元,僅這一項就給全縣農民人均帶來2142元的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