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促進發展。如何在開放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提出了要求,廣西要發揮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新定位為廣西開放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進一步推進廣西農業的對外合作?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指出:“廣西要進一步挖掘農林水產畜牧業較強技術優勢,在東盟國家重點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合作園區,培育境外農業全產業鏈,在稻米、熱帶水果、農牧產品加工、農機裝備制造等多領域開展合作。”
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廣西農業部門積極落實中央、自治區要求,積極為西南中南省區搭建平臺、提供通道,提高服務西南中南地區農業開放合作的能力,逐步成為中國西南中南和東盟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促進多方合作,實現共贏的重要窗口。
資源豐富,奠定了扎實的合作基礎
廣西南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是中國與東盟之間唯一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廣西早已見證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盛景。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壯鄉依舊似錦。現在的廣西農業資源極為豐富,擁有糧食、
糖料、水果、蔬菜等農作物品種1200多個,畜禽類400多個,水產類40多個,是著名的“中國糖都”,全國秋冬菜的“菜籃子”、全國亞熱帶水果的“果園子”,是桑蠶、茶葉、食用菌等農產品重要生產供應基地。羅漢果產量占全球90%以上;“東方魔茶”金花茶基本上只生長在廣西的十萬大山……
總結廣西農業特點,概括起來為“四好”和“四有”。所謂“四好”是說“插根扁擔都能發芽”的好溫光,多項全國摘金奪銀的好產業,數百種稀缺的好資源及銜接“一帶一路”的好區位;而“四有”則是指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環境,有一大片促人長壽的“富硒”土地,有一大批讓消費者愛不釋手的綠色產品及有處處都適宜休閑旅游的農業美景。
正是得益于如此豐富和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廣西農業不僅滿足了本地的需求,更是成為廣西走向全國和世界的獨特名片,成為廣西國際化發展的先行軍。
豐富的資源優勢自然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位于廣西防城港市高新區的中國-東盟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項目,規劃用地800畝,建設總庫容為20萬噸,總建筑面積為10萬平方米的現代冷庫系統。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集中供冷的冷藏陳列柜,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大數據處理中心等。項目負責人表示:“我們正是看準了廣西獨特的農產品資源,擬引進投資15億元人民幣,建設輻射東盟的大型現代冷庫系統和物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