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聚焦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才能確保國產水果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上,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魯芳校坦言,近年來我國進口水果數量不斷增加,國產水果面臨較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只有加強果品行業質量和品牌建設經驗,才能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促進果品行業提質增效。
我國雖然是水果大國,但近年來國產水果行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卻不小,綜合來說,壓力來自于兩方面:
一方面壓力來自于進口水果。據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數據,2014年我國進口水果19萬噸,2015年進口量達到23萬噸,巨量的進口水果將給國產水果的市場銷售帶來極大壓力。而與國外精細化、高度機械化的生產相比,國產水果在品質上并沒有明顯優勢。
以獼猴桃主產區陜西為例。2015年陜西獼猴桃大面積出現過剩、滯銷等情況。與此同時,2015年陜西共消費了12萬箱新西蘭奇異果,比2014年增長近一倍,銷量在西北地區排行第一。
另一方面壓力則來自于國產水果本身。“我國的水果生產很大程度上還是屬于粗放型,靠小農分散生產為主。”國務院參事劉志仁表示,這和我國國情有關。過去我們并非不重視品牌,而是長期處于物資短缺狀態,消費者并沒有挑選的余地,供應方也自然沒有品牌建設推廣的動力。如今大家挑著吃,具有品牌光環的高品質進口水果自然很有競爭力。
品牌建設,成為與會專家們提及率最高的詞匯。
作為大櫻桃主產區,山東煙臺的福山大櫻桃歷史悠久,但近些年隨著新興產區的興起競爭壓力不斷增大,比較效益變低。福山區副區長李良認為,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是做強區域水果的基礎,只有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并采取獎懲結合的方式引導果農們提升果品品質,才能保證一個地區的水果市場競爭力。
多名與會專家表示,水果品牌建設,最重要的基礎是品質,品質的基礎則是安全,這也是國產水果在聲譽上最吃虧的地方。都樂(上海)商務總監張超表示,安全是一切的基礎,只有水果安全,我們想要提供給消費者的健康、快樂、分享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可以說,做好國內水果,要有產業鏈思維,但并非一定要打造全部產業鏈。魯芳校表示,龍頭企業是果品產業化、品牌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只有推動企業深耕供應鏈,打通產業鏈,提升供應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工匠精神做產業、創品牌,從品牌的高度去審視產業各個環節,提升無形的品牌價值,才能讓水果行業創造更大的市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