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基圍蝦、梭子蟹都完了。基圍蝦幾乎絕收,梭子蟹成了牙膏蟹”,《了望》新聞周刊記者6月底來到河北省黃驊市南排河鎮,一些養殖戶告訴記者:“正常蟹肉是一塊塊的,牙膏蟹則成了一坨坨的,跟牙膏似的,是海水污染讓梭子蟹有了這種病。最近牙膏蟹已開始顯了,根本治不了。”
記者日前深入環渤海的天津、遼寧、河北、山東等省市部分沿海漁村了解到,近年來渤海水質惡化,部分地區近海漁業養殖“年年養年年賠”,部分海域已難以形成有經濟價值的魚汛,漁民幾近“失海”。由于漁業資源減少,休漁期難“休”、絕戶網難“絕”問題凸顯,導致渤海漁業資源進一步遭到破壞,近海捕撈陷入惡性循環。
水質惡化幾近“失海”
南排河鎮是一個純漁業鄉鎮,5萬多村民主要靠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為生,但由于近年來海水水質惡化,養殖業逐年蕭條。
“養了兩年,賠了兩年”,黃驊市森瀛水產有限公司負責人白寶深2013年到2014年承包了3000畝海面養殖南美白蝦,第一年投了4000多萬尾蝦苗,只存活了不到1/5。第二年投了上億尾,最后只收了3萬多斤。“40尾是一斤,相當于只存活了1%多一點。”白寶深后來轉行開冷庫,但由于養殖業不景氣,冷庫生意也難以為繼。
年以后,海水水質逐年惡化。根據今年最新檢測數據,5海里之內海域亞硝酸鹽基本都超標10倍、COD(化學需氧量)超標6倍。亞硝酸鹽指標主要影響蝦、螃蟹肝臟,稍微高一點就可導致死亡。”南排河鎮黨委副書記田金棟說,海水質量是我們的生命線。比如說南美白蝦,一年可投三到四回苗,但今年已死了兩茬苗了。好多蝦農貸款都還不上,一些人賠光了只好外出打工。過去養殖業興盛時一畝池塘租金一千元,現在只有兩三百元。
為了減少海水水質對養殖業的影響,一些地方政府近年來引導漁民發展工廠化養殖方式來規避污染風險。“水質7、8月份最差,10月份以后最好。在水質最好的月份取海水,水質不好時就補充地下水,COD高的時候往養殖池充氧”,田金棟說,但這樣的方法成本高,還做不到大面積推廣。
不僅養殖業不景氣,近年來渤海漁業資源也整體下滑。河北滄州一些從事海洋捕撈的漁民告訴記者,今年打的對蝦很少,梭子蟹也少多了,一天只能打上三四十只。皮皮蝦個頭小,過去大的能到20厘米,現在也就10多厘米,大家都叫“江米條”。
在大連普蘭店市下轄的皮口鎮漁業碼頭,50歲的漁民李慎玉告訴記者,這幾年海里的魚蝦很少,近海又多被承包給了個人不能捕撈,他只能往深海里走。“現在要往海里走兩個半小時,才能撈到點魚。”李慎玉說,除去船員開支,一年剩不下多少錢。
根據遼寧省海洋漁業廳提供的數據,遼東灣原有各種魚類約155種,目前僅剩92種,下降了40.6%。遼東灣已經難以形成有經濟價值的魚汛,魚類資源僅是上世紀80年代7%到8%的水平。
休漁期難“休”絕戶網難“絕”
6月1日到9月1日,是渤海伏季休漁期。但記者在河北、遼寧、天津環渤海縣市走訪發現,由于近年來漁業資源減少,休漁期“偷漁”現象開始顯現。此外,為加大捕獲能力,漁民偷偷使用地籠、浮拖網等國家明令禁止的“絕戶網”,導致渤海漁業資源進一步遭到破壞,近海捕撈陷入惡性循環。
在河北樂亭縣浪窩口漁港,《了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幾個漁民正將捕獲的六大箱八爪魚裝車。從掉到地上的幾只八爪魚來看,這些八爪魚長度還不到20厘米。
在遼寧蓋州市鑲紅旗村一家海鮮店,記者看到水箱里裝滿了拳頭大小的螃蟹、海螺、章魚等各類海鮮。記者問休漁期為什么還有海鮮時,店主小聲告訴記者:“自己家有漁船,偷偷出海打的。”
河北、天津不少縣區在暑期開辦“出海打漁”旅游項目,一家正規旅游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旅游項目得到相關部門審批,只是觀光為主的體驗項目,一般出海不超過2海里。但記者走訪發現,從事“出海打漁”的黑船很多。在河北樂亭縣淺水灣景區,一個舉著“出海打漁”牌子招徠游客的漁民告訴記者,4個人只需要花300元,就可到20海里遠的地方打漁,保證能打到貨。記者問會不會被漁政逮著,這個漁民肯定地說:“我們家沒事,你放心好了。”
由于漁業資源減少,一些漁民為加大捕撈能力,使用地籠、浮拖網等“絕戶網”。“我們不去打,別人也會打,最后自己受損失,只好偷偷用些政府不讓用的方法。”遼寧一名漁民說。有漁民介紹,最厲害的是一種“浮拖網”,“兩個大馬力的漁船拖著,在海里‘上到天、下到底’,船只經過的地方,基本上是一網打盡,小魚苗都能被打上來。”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張洪亮說,現在一些近岸漁民,先用高壓水槍把海底二三十厘米的泥沙全部翻起來,水槍之后緊跟著是漁網,把翻出來的魚蝦貝類一網打盡。這種方式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比絕戶網還“絕”。
過度用海“透支”海洋生態
《了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了解到,近年來頻發的填海、污染、無序養殖等過度開發問題,正嚴重透支渤海海洋生態,也是導致渤海漁業生產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填海造地會改變海洋漁業資源的生存空間和洄游路線,改變水動力和潮汐規律,使得魚汛減少。近年來一些地方填海項目基本叫停。但記者走訪中發現,大連普蘭店、蓋州等地仍在填海造地。
在蓋州市田家崴子村村南近海區域,記者看到成片的空地上長滿荒草,村民們說,這大片的空地就是填海造出來的,主要給一個造船廠使用。在海邊,記者看到十余輛大型運輸車滿載大塊的山石列隊停在岸邊。村里一家小賣店的店主告訴記者,在村子東邊的山上,經常有人放炮開山,“把炸下來的石頭拉到海邊,一部分填海,一部分裝船運到錦州,那邊也在填海造地。”
近年來,受陸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影響,渤海近岸海域污染嚴重,尤其重化工企業不斷在環渤海地區聚集,對近海養殖及捕撈業帶來嚴重影響。“海水顏色都不一樣了,過去抽上來的海水是純白色的,現在是黑綠色的。”河北一些漁民說,河北海域是黃渤海大型洄游經濟魚蝦類及各種地方經濟魚蝦類的產卵、繁育、索餌帶,被稱為魚蝦“幼兒園”。污染對海洋資源的影響是致命的,“大魚都活不了,別說小魚小蝦了,而小魚蝦死了,渤海還能好嗎?”
此外,記者走訪發現,渤海近海養殖缺少有效監管,呈現無序發展狀態,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瓦房店市是大連地區海參養殖規模最大的區域,記者發現,當地近岸海域大部分被用塘壩分割成長方形的海參養殖圈。近海很難看到完整的海灘。瓦房店市海參協會會長王明利說,養殖海參需要在近海人工造礁,大量投入的土石方使得海岸線地平面升高,影響了潮汐漲退。一些人工島礁和海參圈向海里延伸數十公里,直接造成海底洋流走向的改變,并導致海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過度開發已成為渤海生態惡化的最重要原因。河北海域大陸海岸線長484.85公里,經過農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等開發,截至2012年的數據,未利用岸線僅剩不到3公里。一名漁民說,過去退潮后沙灘可以曬太陽,會生長一部分藻類,魚蝦在幼體時可以吃。但現在,沿海灘涂要不被港口占據完全被破壞,要不成了養殖池,漲潮時有水,退潮時也有水,很多潮間帶生物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