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劉鹽八庫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農業工程,通過科學的防治措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節水灌溉模式,不斷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種植的蔬菜、蘋果、草莓等綠色農產品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給群眾帶來“真金白銀”的同時,也從根本上遏制了鹽鍋峽、三塬等6鄉鎮23個塬臺地質災害的發生,使當地老百姓走上了一條科學防災減災與增收致富“雙贏”的新路子。
盛夏時節,永靖縣川塬區風光秀美,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在鹽鍋峽鎮黑方臺,新建的1648座鋼架大棚格外醒目,棚內番瓜、西紅柿、辣子等設施蔬菜長勢良好,娃娃菜、卷心菜等高原夏菜正值豐收。劉鹽八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農業工程的實施,有效遏制了項目區地質災害的頻發、群發,改善了生態環境,進一步促進了項目區農村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鹽鍋峽鎮黃茨村群眾魏金虎指著棚里種植的各色蔬菜說:“以前包谷種一茬,麥子種兩茬,如果風調雨順,可以種三茬?,F在不一樣了,搭棚之后澆水更加合理了,我在大棚里種西紅柿、龍豆、黃瓜等等,一年種菜的收入比種麥子強多了。這個項目開展后,鹽鍋峽地區的滑坡災害也減少了。”
在三塬鎮下塬村,記者沿著村道前行,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標準化日光溫室映入眼簾。在這里,我們了解到,三塬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總投資1.5億元,是集試驗示范、觀光旅游、種植加工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計劃建成1100座溫室大棚。目前,90%的日光溫室轉包給村里的農業致富能手,主要種植番茄、辣椒、草莓等。
在大棚里忙活的下塬村群眾肖西西說:“三塬以前一直種小麥和包谷,一畝地也就收入1000多塊錢,去年我承包了9個大棚,一年多時間里收入近40萬,除去人工工資和肥料錢,我掙了18萬呢!真的是太開心了!”一位名叫王瑞的種植戶也拉著我們走進他的大棚:“你看我種的就是西紅柿、辣椒、西瓜、草莓都長勢很好,病蟲害也少,縣里經常有人來棚里指導我們怎樣干活。我們信心十足,希望大棚帶給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王瑞擦著臉上的汗,一臉的喜悅。
據了解,永靖縣劉鹽八庫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農業工程總投資2.73億元,計劃兩年內建成三塬、峴塬、鹽鍋峽3個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調整產業結構5.7萬畝,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基地2.53萬畝。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建設集約化蔬菜育苗中心3處,建設檢測實驗室509.04平方米,購置培訓設備7套(28臺),農機具320臺套,技術培訓2萬人次。
園區合作社負責人趙勝利告訴我們,智能化溫室、高標準大棚,讓種菜成規模、上水平;測土配肥、節水滴灌,也讓種植結構越來越講究。大棚以種植辣椒、茄子、西紅柿、草莓為主,采用節水灌溉、滴灌等比較先進的農業設施,預防了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果蔬通過“合作社+農戶+承包”的模式對外運營,明顯增加了群眾收入。“我們不僅種植各類無公害綠色生態果蔬,還積極發展無土栽培、航天育種等實驗性技術。蘭州、青海等地的客戶非常喜歡我們這里的蔬菜水果,銷售價格也不錯,真的挺好。”趙勝利說。
永靖縣川塬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是蔬菜產業發展的理想場所,蔬菜種植已成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種植的蔬菜產品除滿足本縣城鄉居民需求外,主要銷往青海、寧夏、陜西、新疆等周邊省區和甘肅省蘭州、武威、甘南等城市,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農業產業化,科技必先行。近年來,永靖縣農業局不斷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無疑為全縣現代農業導引提速??h、鄉、村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逐步建立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機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人員外出考察、學習、培訓,不斷加強與外面的交流與合作。定期組織送科技、送良種、送信息下鄉活動,加大鄉土人才培訓力度,有效提高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科技水平。
我們了解到,永靖縣劉鹽八庫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農業工程二期工程,在三塬鎮、峴塬鎮、劉家峽鎮、太極鎮、鹽鍋峽鎮、西河鎮6個鄉鎮有序推進,已完成生產日光溫室墻體110座,育苗日光溫室墻體23座,鋼架大棚249座。目前,引進新品種西紅柿、娃娃菜、番瓜、辣椒等種子31.2萬袋;豫玉22號玉米種子3.8萬公斤。項目建成后,正常年可產蔬菜8962.1萬公斤,果品1905.8萬公斤,優質玉米1422.5萬公斤,生態林苗木145萬株,項目受益人口達62754人。
從輸水到灌水、從工程到管理、從微觀到宏觀的立體化、多樣化、系統化高效節水農業格局,不僅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的實施,群眾觀念發生了轉變,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產品產量和質量,使項目區群眾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通過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幅度提高設施農業的面積,大面積推廣節水灌溉模式,從根本上遏制地質災害的發生,使項目區的庫區移民群眾,走上了一條科學防災又發財致富的雙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