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打拼多年的仁沙鎮古佛村村民羅建國,放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創業。如今擔任古佛村村主任,流轉土地1300余畝,種植紅心柚、花椒、南瓜等經濟作物,還養殖1400余只鵝和100余只鴨子,常年有10余位村民在他的大棚里打工掙錢,最多的時候有50多位村民在他的基地上勞作務工。他致富的同時,也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增收的項目。
棄高薪返鄉創業
1994年,為了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羅建國放棄了學業,在成都市某單位找到了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
工作盡管穩定,但收入有限,羅建國經過深思熟慮提出辭職。這一舉動讓父母很不理解,認為他這樣做很冒險,但羅建國卻有自己的想法。“人就是要趁年輕,出去闖一闖。”
羅建國跟隨老家的打工人流,來到了福建省一家鞋廠。他兢兢業業地工作,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還利用空余時間,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理論水平和技術技能。
“三年工作中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也學習到了一些管理技能。”羅建國得到了領導同事的認可,自己也慢慢成熟,2006年,角色發生了轉變,他從一個普通工人變成一名管理人員。
2007年,廠里實行競聘上崗,領導找羅建國談話,根據他的表現,有晉升為副廠長的機會,這意味著他的收入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個時候他選擇回到仁沙鎮古佛村,這一決定令所有人吃驚,廠領導也盡力挽留他。“在外打拼的歲月,每天都想念家鄉的一草一木,念家的那顆心一直都不安分,家里的老人也需要照顧。”羅建國的想法很樸實也很實在。
流轉1300畝土地發展種植業
羅建國回到家鄉后,將外出務工的積蓄全部投入到養殖方面,養了不少鴨子、鵝,還有山羊。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沒能掙到錢。
2010年,羅建國擔任古佛村村主任。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打交道,他也開始探索從土地里面掙錢的學問。
在縣扶貧辦的組織下,羅建國多次前往重慶主城等地學習。2013年,他開始嘗試種植紅心柚,種植面積150畝。在種植方面遇到什么困惑,羅建國就自己上網查資料或咨詢相關專家進行解決。
2014年,他又從村民那里流轉土地500畝,發展大棚蔬菜。慢慢的,羅建國在土地里找到了致富辦法。
2015年,羅建國又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400畝,用于種植雙孢菇、花椒、紅心柚、草莓、番茄等經濟作物。
“我這里的番茄絕對是一點農藥都沒有打,土地剛種植雙孢菇,肥力完全夠,你嘗嘗,還有一點回甜味。”羅建國邊說邊摘下一個番茄遞給記者。
“這是剛剛建好的蔬菜大棚,里面有草莓、香菜、番茄、蘿卜等苗子,現在還沒有長出來,看不怎么清楚。”記者跟隨羅建國來到他的大棚基地。
羅建國向記者介紹,目前他流轉土地近1300畝,種植紅心柚500畝,花椒400畝,其他農作物400畝,還套種了400畝南瓜,一年純收入30多萬元。
帶領村民齊致富
作為村主任,羅建國深知,一人致富改變不了整個村的貧困面貌,大家致富才能讓古佛村走上發展的道路。
村民李祖碧是羅建國長期雇傭的一名工人,每天的務工收入有80元,一個月下來有兩千余元的收入。“以前在家里干農活,一年下來也就幾千元,現在土地流轉費加上務工收入都上萬了。”快60歲的李祖碧告訴記者,土地還是原來的土地,干活輕松了,收入增加了,她沒有想到,在家門口也能打工掙錢。
和李祖碧一樣,還有幾位村民在羅建國的地里長期工作。
“地里不能缺人,工人最多的時候有50多個,一個月開工資4萬余元,長期工作的有幾個建卡貧困戶。”羅建國解決了村里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打工掙錢,既照顧了家庭,也提高了收入。
在羅建國的帶領下,村民羅劍俠去年種植雙孢菇及其他蔬菜30多畝,今年還打算擴大規模,村民王友民也開始搞大棚蔬菜,村民在種植方面遇到不懂的問題,羅建國很樂意地和他們交流。
“一個人致富不是我的最終目標,自己是村干部,現在就是想帶領大家一起致富,讓古佛村越來越美,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羅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