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選(前)在喂牛。
今年46歲的賈德選是南部縣盤龍鎮斑竹林村人,近30年來,他通過打拼,從建筑工地的一名小工成長為擁有1000余名工人的公司老總。2014年,致富不忘鄉親的賈德選回到家鄉,創辦生態養牛場,通過創新養殖模式,走出了一條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發展之路。
創業成功 返鄉養牛
1986年,年僅16歲的賈德選放棄學業到西安謀生。他從建筑工地小工做起,一步步壯大了自己的事業,先后成立了勞務公司和建筑公司,擁有員工千余人,資產達8000萬元。
2014年初,賈德選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當年5月,經過多方考察,賈德選投資1000萬元,在盤龍鎮斑竹林、廟高寺和火神埡3個村流轉撂荒土地1000余畝,在斑竹林村建成總面積為6000平方米的生態養殖場,并成立了南部縣德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西門塔爾肉牛。
賈德選采用 “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建有2個大型化糞池,實行牛糞便的干稀分流,所有干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用于種植玉米、黑麥草、黃竹草等供養殖場肉牛食用的飼料,所有尿液通過化糞池處理后,再通過噴灌工程用于澆灌果樹和玉米、黑麥草、黃竹草。這種循環的種養模式不僅能夠節約養殖成本,還能夠確保牛肉的品質和生態環保。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發展,目前,該養殖場年出欄肉牛600頭,年產值達720余萬元。2015年12月,該養殖場被國家農業部和省農牧業廳評為 “肉牛標準化示范場”。今年5月,該合作社又被市農牧業部門評為“市級示范合作社”。
帶領鄉親 共同發展
7月19日,當筆者來到養殖場的飼料加工車間時,幾位村民正在將成捆的秸稈放進玉米秸稈揉絲機中。
“經過粉碎,這些秸稈便成了上好的青飼料。”賈德選說,飼養肉牛對青飼料的需求量非常大,除了自己種植青飼料外,還要以每噸300元的價格從附近村民那里收購1000余噸秸稈,既讓當地農民增收,又防止農民就地燃燒秸稈污染空氣。
“養殖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據賈德選介紹,每天,他都要聘請40多位村民幫助他料理飼養場的日常管理事務,每年該飼養場的勞務用工支出達150萬元。
來自該鎮桐麻庵村的趙斌便是其中一名。趙斌被賈德選聘為管理人員,負責養殖場的日常管理,每個月工資達5000元。
近年來,為了改善斑竹林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賈德選先后捐資30余萬元,幫助該村修建水泥路1公里,鋪設青石板便民道600米?;剜l創業后,他又投資160余萬元,修建了4公里的產業路和一口面積約為10畝的山坪塘,不僅方便了自己,也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創新機制 助力脫貧
帶領村民一起致富是賈德選回鄉創業的初衷。如何帶動更多的鄉親,特別是貧困群眾一起脫貧致富呢?去年12月份,經過廣泛征求意見,賈德選決定通過“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托管養殖”模式帶領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
“托管養殖就是養殖場將進入繁殖期的母牛免費給有意愿的村民喂養,待母牛產子后,養殖場以市場價從村民那里收購小牛,如果村民不愿意繼續飼養母牛,可將其歸還養殖場。”賈德選說,托管飼養由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指導、業務培訓和防疫管理等全程服務,農戶只負責日常放養看護。
“托管養殖模式為我們找到了一條不用自己花本錢便能賺錢的路。”村民向春茂告訴筆者,去年11月份,他家托管的母牛順利產下一頭小牛,僅3個月后這頭小牛為他家帶來4000元的收入。向春茂準備再到養殖場托管一頭母牛,“這樣,每年養牛就能夠收入8000元。”
“感謝合作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增收的途徑。”今年67歲的楊宗明是斑竹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初,他也在合作社托管了2頭母牛。“年底,等母牛產子后,加上種莊稼和工資收入,使我們能夠如期脫貧。”
據了解,目前,斑竹林、廟高寺2個村共有30戶群眾托管了該合作社的42頭母牛,其中10戶貧困戶托管了16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