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暑”已過,“大暑”將至,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季稻處于分蘗至拔節孕穗期,西南地區一季稻處于拔節孕穗至抽穗揚花期,是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今年南方一季稻播種移栽總體正常,前期長勢較好,但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發、降水偏多、日照偏少,不利于一季稻曬田控蘗;局部地區洪澇重發,稻田被淹,對水稻生長極為不利。專家預測,水稻生長后期遭遇高溫干旱的可能性較大,同時長江中下游中秈稻抽穗揚花期可能發生高溫熱害,生育進程推遲的直播稻后期遭受低溫影響風險加大,紋枯病等病害發生程度加重。針對當前南方一季稻苗情長勢和中后期天氣形勢,要以“一抗四防”(抗洪排澇、防旱保苗、防高溫熱害、防病蟲害、防寒露風)為重點,切實抓好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搭好豐產架子。
一是抗洪排澇,促進恢復生長。水稻在分蘗至拔節期受淹時,生育進程近乎停止,抽穗期拉長,生育期延遲2-3天。對于受淹田塊,要及時、分次排水,結合洗苗輕露田;適當控制水層,高溫晴天不能一次性排干水,既要防止青枯死苗,又要改善根際環境促進根系活力;災后及時補追速效氮肥和磷酸二氫鉀,促進恢復生長;水退后強化病蟲害防治,防止擴大蔓延。對受災嚴重絕收田塊,根據當地季節,把握時間界限,選用早熟早稻品種及時補種“早翻晚”;受淹未死田塊也可及時割苗,適當補施促芽肥,蓄留再生稻,減輕產量損失。
二是干濕交替,加強群體調控。對尚處在分蘗期的中稻,在群體莖蘗數達預期穗數80%-90%時自然斷水擱田,雜交中秈稻田要早擱、分次輕擱,使全田土壤沉實不陷腳,田面土表見新根,稻株葉片挺起,葉色褪淡顯黃。手插稻的群體苗峰控制在適宜穗數的1.3-1.4倍,拋秧稻與機插稻控制在1.4-1.5倍,直播稻不能超過1.6倍。土壤肥沃的旺長群體適當重擱,土壤肥力中下等的中小群體輕擱。從拔節到抽穗后15天,實行2-4厘米水層和干濕交替的間隙濕潤灌溉,籽粒灌漿至收割前一周,實行2-4厘米水層和輕度落干(15厘米深豐產溝底無水)交替的干濕灌溉,確保籽粒灌漿所需水分,提高根系活力和葉片光合功能,提高結實率和粒重。堅持收割前一周斷水,切忌斷水過早,避免結實不良、產量明顯降低,米質變差。
三是科學施肥,促花保花增粒重。穗肥的施用,要在群體高峰苗已過,葉色明顯褪淡顯“黃”的基礎上進行。對群體莖蘗數適宜、葉色正常的田塊,在倒4葉和倒3葉期分兩次施用穗肥,粳稻不超過一生總施氮量的40%,秈稻不超過30%。對群體莖蘗數量偏小、葉色早落黃的田塊,在倒4葉初與倒3葉期分2-3次施用穗肥,用量適當增加10%-30%,促弱轉壯。對群體莖蘗數過大、葉色偏深的田塊,一般在倒3或倒2葉期因苗減量推遲施用。拔節期根據土壤鉀、硅營養豐缺程度合理施用鉀、硅肥,一般畝用氯化鉀5-10公斤、二氧化硅5公斤左右。秈稻易早衰,可在抽穗至灌漿初期適當施用粒肥,一般畝用3-5公斤硫酸銨或尿素,也可采取根外葉面追肥,促進籽粒灌漿、增加千粒重。
四是以水調溫,防范高溫熱害。已進入孕穗至抽穗期的水稻,如遇持續35℃以上高溫,會影響揚花授粉和結實率,可采取深水灌溉(水層10厘米左右),以水調溫,降低穗層溫度;采取葉面噴施磷鉀肥等措施,增強水稻植株對高溫的抗性,緩解或減輕高溫危害。對受旱稻田,要充分利用各種水源,及時補水,提高灌溉效率,促進水稻生長發育。
五是早發早熟,防止低溫冷害。對長江流域茬口偏遲的直播稻、受洪澇影響推遲生育進程的遲熟稻,以及洪澇災后補改種的晚稻,要采取促早發栽培管理措施,加快生育進程;低溫來臨時,要采取灌深水、噴施赤霉素、噴施葉面肥等綜合性措施,減輕低溫影響。
六是統防統治,嚴控病蟲危害。當前氣溫高、田間濕度大,非常適宜病蟲害發生流行。要加強病蟲情測報,準確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強化抽穗期前后病蟲的總體防治。重點加強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以及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稻曲病第一次預防用藥要提前到破口前10-15天進行;大力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綠色防控水平,減少農藥用量,有效減輕病蟲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