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人賺錢只是富一個人,要更多人賺錢才能富大家。”這不僅是黔江區人大代表、石家鎮石家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彬常說的一句話,更是他一直以來默默努力做的事情。
辭掉公務員下海打拼
周彬是石家鎮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土家族。石家鎮是個高山鎮,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困難。父母省吃儉用送周彬讀書,他也發憤學習,并端上了公務員的“鐵飯碗”,擔任過原黔江縣舟白鄉、中塘鄉的副書記。
2001年時任石家區工委企辦室主任的周彬同志毅然辭掉公務員,北上下海打拼。“三十出頭的年紀,年少輕狂的抱負,總想出去打拼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談起當時辭去“鐵飯碗”的初衷,周彬回憶道。
2003年周彬有幸進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舊機動車評估專業學習,兩年后畢業留在了北京,從事舊機動車評估工作,月薪上萬元。
回鄉創業建立合作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6年他卻放棄京城萬元高薪的工作毅然返鄉創業。在充分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周彬決定流轉土地規模發展獼猴桃產業,并組建廣友獼猴桃專業合作社,逐年擴大種植規模。
從2006年開始,以245元/畝的價格、連續租賃三十年的土地流轉方式在石家居委1組和5組租賃了1000畝土地種植紅心獼猴桃。
同時,又把租賃土地的農民聘用為種植園區的工人,以保證他們的正常收入,讓農民失去了土地,卻增加了收入,工人在種植園務工,每天至少工資60元,為土地實施大面積流轉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實現了土地集約化經營。
“發展獼猴桃產業,就是要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周彬說。幾年后,他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努力學習種植技術,成了種植獼猴桃的行家里手。
注冊商標促共同致富
路漫漫其修遠兮,周彬同志并不滿足于現狀,在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的大時代前提下,立志將獼猴桃產業做大做強,做出品牌,走出黔江,走向重慶,聞名全國。
他說:“我生長在黔江,這里的經濟并不發達,這里的農民也不富裕,這里需要更多的人去發現亮點,帶頭利用現有資源搞活經濟,創造財富,讓我們的家鄉父老一起富裕起來!”。
2011年初,周彬拿出10萬元將石家獼猴桃注冊了4個馬德里商標和5個國內英文商標,其中“廣友”牌獼猴桃已得到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并已申報重慶市著名商標。
此后,他開始大力宣傳種植獼猴桃的好處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積極與上海、廣州、重慶的客商洽談獼猴桃訂單事宜,并免費為群眾提供種植、管理技術和獼猴桃種苗。
每天清晨天一亮,周彬就會準時來到他的獼猴桃園里。為了發展獼猴桃產業,帶領村民致富,一年到頭他幾乎風雨無阻,天天如此。
功夫不負有心人,基地獼猴桃長勢良好,2012年實現產量380噸,產值80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增收2000元以上。
轉變方式變多種經營
雖已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但周彬還在思考再圓一個夢:他種植了200多畝紫薯,供到此休閑玩耍的游客體驗農村生活。
“發展觀光農業就是你要圓的夢嗎?”面對筆者的疑問,周彬卻道出了令大家意外的答案:游客可以前來挖摘紫薯,每斤1元,而這些錢將全部用于幫扶周邊農村的貧困留守兒童。
為了讓合作社有更大的經營空間,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的影響力,合作社于2015年3月由以前的廣友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更名為廣友農業股份合作社。
新的合作社依托諸佛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發展生態農業為起點,改變單一的獼猴桃種植,變為多種經營,以種植疏菜和中藥材及水果為主,其他農副產品為輔的發展思路。
2015年春,廣友農業股份合作社與科瑞制藥公司簽訂訂單,種植藥用銀杏500畝、黃精300畝。基地每年可就地轉移勞動力30人,其中常年解決貧困人口就業14人,每人年收入2萬元。
同時,合作社還發展石家居委3組、5組、6組等區域110余戶農戶入社,其中建卡貧困戶19戶,分散種植銀杏350畝、黃精150畝。目前銀杏及黃精長勢良好,將于2017年實現初投產。
“我們將繼續增大土地流轉面積,進行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吸收更多的農戶入社,進一步完善合作社各項制度,規范運作,合法經營,進行規模化、多元化發展。”周彬表示。
開展扶貧濟困惠民生
在搞好產業致富增收的同時,作為一名農村黨員,周彬不忘積極支持社會公益事業,開展扶貧濟困。
迄今為止,他向石家中學捐贈了2萬元,用于貧困初中生升學的補助,給石家中學校的10名農村單親家庭的女孩捐贈了1000元,捐助石家小學1000元,自籌1000元為石家社區7名家庭困難兒童送去愛心書包。每年向石家敬老院捐贈款物達1000元以上,用于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
為此,他的殊榮接連不斷,分別榮獲“黔江區獼猴桃生產種植大戶”、“石家鎮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