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東毛坨村1500畝鹽堿地長出甜葡萄

   日期:2016-07-0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8    評論:0    

利津縣汀羅鎮的毛坨村1500畝鹽堿地長出甜葡萄。過去,這里因為土地鹽堿化程度高,可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少,產量低,村民們一畝地一年純收入也就幾百塊錢。現如今,昔日的“鹽窩窩”變成了“金窩窩”,當地村民靠著種葡萄,畝收入過萬元。能有這樣的改變還要得益于村支書張玉亭。

  全村6000畝耕地

  5000畝重度鹽堿

  毛坨村人少地多,全村只有120戶,480口余人,但耕地面積達六千余畝。“只有1000來畝能種莊稼,其余五千多畝是重度鹽堿地,種什么都不長,只長一種名叫堿蓬的耐堿植物。”村支書張玉亭說。

  因為鹽堿地上可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少,產量低,毛坨村的村民們一畝地的收入也就幾百塊錢。這讓毛坨村村支書張玉亭很痛心。

  張玉亭帶領村民嘗試土壤改良,但效果都不好。直到2008年,他在一次會上偶然結識了青島農業大學鹽堿地生態農業專家李拴懷。

  李拴懷根據自己多年研究,針對毛坨村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張玉亭幾經試驗,探索出一套改良鹽堿地的新模式:挖筑式臺田模式。“用挖掘機挖出坑塘,挖出的土再筑成臺田,臺田比地面高出約一米半。”張玉亭說,這樣做的好處是臺田土壤中鹽堿往下滲,地底下的鹽堿泛不上來。人為抬高了地面,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中的鹽堿度下降了很多。

  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李拴懷介紹,張玉亭創造的這種模式從臺田降鹽的原理出發,較好地解決了毛坨村地下潛水位高、礦化度大、鹽分極易上升的問題。

  利用臺田模式,毛坨村的鹽堿地得到了一定改良。村民們開始種植一些簡單的經濟作物,主要是以棉花為主。

  棉花效益低

  改種植葡萄

  棉花行情大起大落,張玉亭合計著種植棉花不劃算,他便想著帶領鄉親們改種其它經濟作物。經過一番考察之后,張玉亭打算種植葡萄。

  “葡萄種上之后,第二年能見果,第三年就可以豐產。而且葡萄的經濟價值要高不少。”張玉亭說。

  2009年,張玉亭從外地引進了巨峰、金手指、玫瑰香等幾種比較耐鹽堿、見效快的葡萄品種,在當地推廣種植。但正當葡萄進入豐產期的時候,卻突然發生了病害。

  眼瞅著發生病害的葡萄面積越來越大,種植戶們一個個都慌了神兒,張玉亭去青島農業大學把專家給請了過來。診斷之后,發現葡萄缺鐵和鉀元素,通過葉片噴施硫酸亞鐵,地下施用鉀肥,很快葡萄病情得到控制。

  7年過去了,毛坨村出產的葡萄,質量高,口感好,頗受歡迎。僅靠種植葡萄一項,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目前,毛坨村葡萄種植已達1500多畝,90%的村民都有幾畝葡萄園。

  引高校入村

  建科研基地

  張玉亭說,2010年的一年間,為了尋找葡萄種植技術,他自費往返東營、青島50多趟。這份執著換來了高校的重視。2011年,青島農業大學經過研究決定,投資600萬元,以毛坨村為基地成立青島農業大學東營研究院,開創了全省首家校村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新模式。

  “高校把專家教授直接送到田間地頭,面對面零距離的指導農民生產,從技術上給予全方位的支持,轉變了農民的種地意識。”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王健林說。

  在高校教授的幫助下,張玉亭還帶領鄉親們在鹽堿地上發展起來大棚蔬菜種植和油料作物種植。“利用塑料隔絕下層土壤,采用有機基質,在日光溫室內進行蔬菜栽培,解決了重鹽堿地不能栽培蔬菜這一難題,實現了鹽堿地有機蔬菜高效生產。”張玉亭說,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毛坨村鹽堿地上會遍地生金。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