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國“大豆之鄉”嫩江農業做足現代“大文章”

   日期:2014-10-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3    評論:0    
  這里有全國第二大的縣域糧食種植面積,這里是中國“大豆之鄉”。今年全縣647.66萬畝生機勃勃的土地中,孕育著全省一半的小麥、全國1/10的大豆、全國1/10~1/15的蕓豆產量和突破禁區種植的高寒水稻。
 
  豐收時節,記者走進這片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的土地,尋跡嫩江農業大縣現代農業探索之路。
 
  種植規模化提升產能解放農民
 
  從嫩江縣最南端的伊拉哈鎮去往黎明現代農機合作社的路上,道旁藍白相間的路燈十分搶眼。鎮農業中心主任李鐵友說,通村公路安路燈,是合作社給當地農村帶來的“福利”。幾十公里的水泥路,蜿蜒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路邊是大機械行走的田間道,好一派現代田園風光。
 
  新建的庫房外成排停放著沒來得及入庫的大機械。“收獲期就看它們的能耐了。”縣農機局副局長劉忠志說,這種收割機每天作業面積700畝~1000畝,現有8臺機械同時作業,15萬畝玉米20天左右就能收完。
 
  合作社的當家人王樹民正在外地談一個玉米精淀粉深加工項目,如果成功,他們種植的15萬畝玉米在家門口就能完成“升級換代”。2010年10月,5個農民抓住國家和我省共同支持加快發展新型農機裝備制造產業政策,以實物出資并申請相應配套,成立了集農田基本建設、機械整地、播種、中耕、收獲為一體的農機合作社。四年來,合作社耕地從3400畝發展到現在流轉8個村的15.6萬畝。
 
  近年來,以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的種植方式在嫩江崛起并成為主流,目前縣域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達637個,經營方式由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向合作社、股份制經營等方式轉變。全縣田間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7.14%,農機總動力達到80.56萬千瓦。從春種到秋收全過程統一作業的效果立竿見影,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還提高糧食產量10%。
 
  大農機不僅提高了嫩江縣農機化程度,改變了以往小型機械淺層耕作的傳統模式,提高了標準化作業水平,而且為全縣規模化經營和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有了規模經營,全縣4.13萬農村勞動力從僅靠“土里刨食”轉向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產業,上半年實現勞務收入2.85億元,農民增收又開辟出一條“金光大道”。
 
  生產標準化結構調整科技當家
 
  如果說“大塊頭”是嫩江高效農業的保障,那么科技支撐則可以為嫩江農產品的優質“代言”。“大豆之鄉”的大豆種植面積呈現恢復性增長,水稻種植突破高寒禁區,玉米經歷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跨越,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成為增產增收的關鍵。
 
  嫩江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繁榮高效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是剛剛獲批的黑河國家級農業園區核心區的主體。近幾年,20多個高產高效的糧食品種通過這個農業園試驗推向全縣。初秋的園區,外圍幾十個品系的農作物在指示牌后長勢錯落有致,園內瓜果飄香、草綠花紅。嫩江縣農業推廣站站長劉月輝如數家珍:“小麥的"龍麥33"、"墾九10號",大豆的"黑河43"、"黑河53"都是農民選種的品種。”今年全縣種植業9個主導品種和7項主推技術就是經縣、鄉科技園和村級示范田三級網絡層層推廣到農戶中的。現在嫩江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整體推進,帶動全縣種植科技含量逐年提升,規模逐漸擴大,標準不斷提高。
 
  占全縣種植面積一半的玉米是個鮮明的例子。農業局工作人員說,跟原來農民種植普通作物相比,他們試驗推廣的玉米新品種“德美亞”1號、2號畝收益是原來的兩倍。就在3年前,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還僅有十幾萬畝。
 
  隨著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嫩江縣對高產高效品種實行政策引導,按玉米每畝40元、新增水稻每畝100元、示范區內500畝以上小麥每畝10元的比例給予補貼。政策利好,加上效益驅動,讓科技成果在嫩江落地生根,今年全縣大豆種植388萬畝,同比增加15.5%,玉米面積達到130萬畝。“目前農作物長勢良好,有望再獲大豐收,糧食總產預計可達30億斤以上。”縣農業局黨委副書記李鐵輝說。
 
  按照“高標準起步,高水平建設,高效益示范”的原則,嫩江縣種植結構不斷向高產高效“轉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董德峰說,全縣已形成“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鏈條,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公共服務能力。據估算,他們推廣應用的測土配方施肥、精量點播、病蟲草綜合防治等技術的綜合應用,讓農戶畝均增收50余元。
 
  產業配套化服務保障顆粒歸倉
 
  玉米一邊收割一邊脫粒,水分不超標可直接裝車入庫。生產儲運一條龍,在嫩江許多規模種植地區已經實現。嫩江縣暢通農產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努力搭建現代農產品物流網絡。這個網絡搭建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象嶼集團這樣的農業物流龍頭資本。
 
  開工一個月的嫩江象嶼農產有限公司施工現場,兩臺烘干塔已高高立起,120萬噸的倉儲設備要搶在收獲期來臨時投用。“一、二期建成后,玉米收儲能力達到目前嫩江玉米產量的一半。”從總部趕來“督戰”的產業發展部經理李志忠說,廠址輻射半徑最遠可到內蒙古大楊樹鎮,方圓80~100公里內的糧食都可匯集于此。自動化裝車5分鐘裝好一車皮,通過兩條鐵路專用線24~36小時直達大連或廈門港口。嫩江象嶼農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峰說,“我們要在嫩江建設農業收儲、物流為一體的倉容可達150萬噸的大型企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的打造,既給企業帶來商機,更為地處我省和內蒙古兩省區交匯點的嫩江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創造了條件。
 
  現代農產品物流網絡的謀劃布局是嫩江農業綜合配套建設的重要組成,位于“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也是嫩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部分。滕依國就是農業保險的受益者。去年全省遭遇洪災,前進鎮滕依國的地也大面積受災。保險公司核災后,為他投保的1.6萬畝地共賠付23萬元。有了經驗,今年滕依國早早將2.6萬畝土地全部上了保險。完善的保險和金融服務,增強了“靠天吃飯”的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也大幅提升了嫩江縣的農業保障水平。據人保財險嫩江支公司統計,該公司參加農業保險的種植戶從去年的1744戶猛增到今年的4195戶。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