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
首次發現并驗證了南海蘊藏著體量巨大的中層魚資源,年可捕量達0.55億噸~1.29億噸。
完成了南極磷蝦資源探捕,獲得大量基礎數據。編制了中國對蝦等7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范。
系統研發人工魚礁海洋牧場關鍵技術,建立了生態增殖、聚魚增殖和海珍品增殖3類海洋牧場示范區,指導全國新建海洋牧場118.23萬畝。
突破了中華鱘、達氏鱘等珍稀瀕危魚類的全人工繁殖,實現川陜哲羅鮭、秦嶺細鱗鮭、厚頜魴、四川裂腹魚、刀鱭、黿等人工繁殖技術的熟化。
建立了我國海水灘涂貝類養殖環境特征污染物甄別和環境類型劃分技術體系。
系統建立了損害評估技術方法和體系,應用于蓬萊19-3油田溢油等污染事故中,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逾20億元。
構建了工程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評估的技術和方法并廣泛應用,評估漁業補償金額10余億元。
水產養殖
突破了一批特色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如卵形鯧鲹、銀鯧、美洲鰣、大鱗鲃、脊尾白蝦、擬穴青蟹、白斑紅點鮭、翹嘴紅鲌、尖塘鱧、山女鱒等。
廣泛應用淺海鮑-參-海帶綜合養殖、大葉藻海區底播綜合養殖等多個典型模式。
進一步完善淡水池塘生態工程養殖技術體系,與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相比,可節約養殖用水63.6%,減少COD排放81.9%。
形成了鲆鰈類、鱘魚、羅非魚以及名優品種苗種工廠化循環水繁育模式。
以卵形鯧鲹、軍曹魚、大黃魚和鱸魚等為代表的深水網箱養殖模式,比傳統港灣網箱綜合經濟效益提高約30%~60%。
“魚-菜”、“魚/蝦/蟹-稻”、“魚-草-牧”等漁農復合生態養殖模式成為養殖熱點。
華北濱海鹽堿池塘對蝦主養、蝦魚混養、魚蝦混養取得良好效果模式。
確立了13種水產養殖代表種的蛋白質需要量,構建了水產養殖10個代表種類對20余種常用飼料的生物利用率數據庫。
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領域
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在漁業資源調查保護與利用、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和漁業生態環境質量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行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ㄒ唬O業資源環境調查與評估向常規化、系統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
開展了我國主要海域、重要流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系統掌握了魚類早期資源的種類組成及分布,重要經濟物種產卵規模、范圍和產卵場生態環境狀況,豐富和深化了對漁業水域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理論認知。首次發現并驗證了南海蘊藏著體量巨大的中層魚資源,年可捕量可達0.55億噸~1.29億噸,預估南海外海鳶烏賊年可捕量約400萬噸,為發展外海漁業提供了依據。研發了漁業資源利用能力和漁場環境數字化監測評估系統,在聲學評估技術、生態區劃的標準、環境監測數字化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遠洋與極地漁業得到長足發展,完成了南極磷蝦資源探捕,獲得大量基礎數據,自主研發的南極磷蝦專用拖網單位時間捕撈產量平均為每小時22.29噸,接近同期日本捕撈船水平。
?。ǘO業資源增殖和養護技術研發水平顯著提升
圍繞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安全、規范、高效等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建立了資源增殖關鍵種在自然海域和生態調控區的生態容納量模型,評估了其在不同水域的增殖容量,建立了放流物種的種質、苗種質量評價技術體系,研發了批量快速標志技術,編制了中國對蝦等7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范。系統研發了人工魚礁海洋牧場關鍵技術,建立了生態增殖、聚魚增殖和海珍品增殖3類海洋牧場示范區,漁獲資源密度提高3.56倍~7.57倍,指導全國新建海洋牧場118.23萬畝,年均海洋生態服務效益增值128億元。完成了近海漁具漁法調查,對主要漁具進行了調查和規范命名,推進漁具準入制度建設。
?。ㄈ┱湎l危水生動物保護取得重要突破
突破了中華鱘、達氏鱘等珍稀瀕危魚類的全人工繁殖,實現川陜哲羅鮭、秦嶺細鱗鮭、厚頜魴、四川裂腹魚、刀鱭、黿等一批珍稀特有水生動物人工繁殖技術的熟化,繁育規模明顯增加。中華鱘、中華白海豚、江豚等旗艦物種自然種群動態監測得到加強,實現中華鱘陸海接力遷地保護,并發布、實施《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
?。ㄋ模O業生態環境質量管理技術取得系列進展
圍繞漁業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需求,建立了我國海水灘涂貝類養殖環境特征污染物甄別和環境類型劃分技術體系,形成相關技術規范。針對突發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對漁業生態環境、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害的問題,系統建立了損害評估技術方法和體系,在蓬萊19-3油田溢油等污染事故中應用,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逾20億元。構建了工程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評估的技術和方法并廣泛應用,評估漁業補償金額10余億元,有力地支撐了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資源養護工作。
水產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領域
在水產養殖物種的全基因組測序與精細圖譜構建、基因組資源挖掘與編輯技術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水產遺傳育種基礎平臺和技術體系不斷完善。“十二五”期間,國家共審定水產新品種68個,養殖品種遺傳改良率超過25%,原良種覆蓋率達到65%左右,為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ㄒ唬┏醪浇ǔ蓢宜a種質資源保護和共享平臺
在國家基礎條件平臺項目的支持下,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水產種質資源收集、整理、整合與共享工作,從基因、細胞、活體、標本4個層次保存了一批重要水產種質資源。至2015年底,共保存了10554種水生生物實物資源,包括2028種活體、1396種DNA、358種精子和6543種標本種質資源,已整合水產種質資源占國內保存資源總數的95%以上,重要養殖生物種類的整合率達到100%。構建了我國重要漁業生物DNA條形碼數據庫,完成了3269個“身份證”DNA信息采集。建立了重要養殖品種從形態學、細胞學到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一整套種質鑒定技術,為促進我國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ǘ├L制完成多個水產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完成了10余個重要水產物種的全基因組測序工作,并揭示了其生物學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如:牡蠣全基因組的解析揭示了其逆境求生、抗逆適應的遺傳機理;半滑舌鰨基因組解析揭示了其性染色體起源演化和底棲適應的分子機制;初步形成鯉基因組精細圖譜,使經濟性狀的遺傳圖譜定位跨越到基因組圖譜和功能基因的精確定位;草魚基因組及其功能基因信號通路分析,詮釋了其草食性適應的分子基礎;大黃魚基因組解析顯示其具有發達的先天性免疫系統和相對完整的獲得性免疫系統;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解析了栽培和野生海帶種間遺傳變異,闡述了其進化和適應的分子機制。這些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制與解析,獲取了海量的基因組信息,為水產物種基因資源發掘和遺傳工具開發奠定了基礎,也將對水產種業科技產生深遠影響。
(三)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迅速并取得重要突破
在水產動物生殖、性別、生長、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狀的主要功能基因鑒定和調控網絡解析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篩選獲得大批重要性狀相關分子標記,并應用于育種實踐??寺∨c表征了羅非魚、石斑魚等魚類性別決定與分化相關基因20多個,篩選到半滑舌鰨、條石鯛等的性別特異性分子標記;從魚類、甲殼類、貝類中篩選鑒定了數十種免疫抗病相關功能基因,和生長調節相關基因。培育出快速生長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黃河鯉和轉“大麻哈生長激素基因”北方鯉家系,分別比對照組快114%和180%,具有生長速度快、餌料轉化效率高、養殖周期縮短等優勢,并完成了食用安全和生態安全評價研究,獲得了翔實的科研數據。此外,在抗病、品質改良轉基因魚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ㄋ模┧a育種技術體系進一步得到優化
基本確立了以選擇育種和雜交優勢利用兩大育種模式為主導、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引領的技術路線。發明了多性狀選擇指數、留種和配種方案制定、大規模擴繁和群組育種等多項育種專利技術,建立了以REML和BLUP法為核心的水產動物多性狀遺傳評估技術,突破了多個性狀復合選擇的技術難題,培育出中國對蝦“黃海2號”、羅氏沼蝦“南太湖2號”、凡納濱對蝦“壬海1號”等多個新品種。同時,研發了水產動物育種分析與數據管理系列軟件,應用至10多個育種項目,實現了從良種選育、良種推廣到良種生產追溯等所有環節的標準化和電子化管理,提高了育種效率。應用細胞工程技術,培育出全雄黃顙魚、全雌牙鲆、全雌三倍體虹鱒和三倍體湘云鯽等新品種,具有單性率高、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和成活率高等特點。
水產養殖技術領域
2015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達4937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4%。“十二五”期間,我國水產品產量增長了1326萬噸,84%的增長來自養殖業,科技進步是推動水產養殖業高速發展的重要力。
?。ㄒ唬┮慌逻m養種類的苗種規?;庇夹g取得突破
掌握了一批名優、適養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發育特點,建立了親本人工馴化和培育、親魚催產和孵化等技術,突破了一批新適養種類的苗種規?;庇夹g,如卵形鯧鲹、銀鯧、美洲鰣、大鱗鲃、脊尾白蝦、擬穴青蟹、白斑紅點鮭、翹嘴紅鲌、尖塘鱧、山女鱒等,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水產養殖的種類,推動水產養殖新產業的發展。
?。ǘ┧a養殖模式向綠色、節能、高效方向發展
海水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體系不斷優化,產業化應用走在世界前列,淺海鮑-參-海帶綜合養殖、大葉藻海區底播綜合養殖等多個典型模式廣泛應用,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淡水池塘生態工程養殖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水處理技術取得明顯進展,與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相比,可節約養殖用水63.6%,減少COD排放81.9%。在工廠化養殖用水預處理技術、外排水資源無害化利用技術和養殖標準化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性成果,形成了鲆鰈類、鱘魚、羅非魚,以及名優品種苗種工廠化循環水繁育模式。深水網箱養殖關鍵技術、重要裝備技術獲突破性進展,以卵形鯧鲹、軍曹魚、大黃魚和鱸魚等為代表的深水網箱養殖模式,比傳統港灣網箱綜合經濟效益提高約30%~60%。“魚-菜”、“魚/蝦/蟹-稻”、“魚-草-牧”等多種漁農復合生態養殖模式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不斷深入,成為養殖生產新的熱點。華北濱海鹽堿池塘對蝦主養、蝦魚混養、魚蝦混養取得良好效果模式,促進了河北唐山8000畝核心示范區的建設,以及50000畝的技術輻射,拓展了鹽堿漁業養殖模式。
?。ㄈ┧a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蓬勃發展
探明了主要養殖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營養需求,建立了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參數公共平臺,為飼料的精準開發奠定了基礎。確立了13種水產養殖代表種的蛋白質需要量,構建了水產養殖10個代表種類對20余種常用飼料的生物利用率數據庫。開展了親魚和仔、稚魚營養研究,探索了動物蛋白源、植物蛋白源、昆蟲蛋白源和單細胞蛋白源等替代魚粉可行性,闡明了最佳投喂頻率和次數等投喂技術體系,并開展了脂肪酸、維生素A,E,C,B6和多種微量元素對魚類、甲殼類、貝類動物的免疫調控作用研究。無公害飼料生產的思路和技術成功地引入我國的水產飼料生產,《水產飼料生產良好操作規范》得到實施。
水產病害防控領域
“十二五”期間,我國水產病害防治領域在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疾病診斷與預警、防控藥物與疫苗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長足進展。
(一)系統開展水生動物病害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研究
針對我國北方、華東和華南沿海主要海水魚類和蝦類病害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和樣品采集,掌握了其病害發生規律,并分析了華南沿海主要海水養殖魚類病原耐藥性分布特征。發現水產病原25種,其中新寄生蟲病15種,新細菌3種,新病毒或新病毒基因型7種。確認了草魚出血病存在3種不同基因型的呼腸孤病毒病原;首次確認鯽造血器官壞死癥病原為鯉皰疹病毒II型,并建立了相應敏感細胞系-鯽腦組織細胞系。為深入開展相關疾病感染致病機理研究與防治技術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水產動物疾病快速檢測技術取得顯著進展
通過研發核酸快速制備、試劑常溫保存和核酸染料固定化等技術,解決了水生動物病原現場快速檢測的關鍵技術難題,研制并推出了對蝦偷死野田村病毒、對蝦肝胰腺細小病毒、對蝦黃頭病毒、對蝦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羅氏沼蝦諾達病毒、蝦高毒副溶血弧菌、蝦肝腸孢蟲、斑點叉尾鮰病毒、貝類奧爾森派琴蟲和赤點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等20余種水產病原的現場快速高靈敏檢測試劑盒,在我國沿海11省市推廣4000多套,為相關病害的診斷和預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ㄈO用疫苗與藥物研制產業化進程大幅加快
“十二五”期間,全國有近30家科研單位開展漁用疫苗相關研究,已有5種水產疫苗獲得新獸藥證書,其中,草魚出血病活疫苗和嗜水氣單胞菌敗血癥滅活疫苗2種獲得生產許可證,正在開發的水產疫苗種類約有55種。2011年,獲批我國首個水產疫苗生產批準文號,正式開啟了我國漁用疫苗的產業化進程。2013年,我國首個水產疫苗GMP中試基地通過農業部驗證,我國水產疫苗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有關漁用疫苗的免疫接種途徑、免疫增強劑、抗病毒干擾素的誘生和檢測、營養與免疫關系的研究也發展迅速。在漁藥研究方面,制定并發布了15項水產養殖用藥試驗技術和安全性評價研究指導原則,為我國漁藥研究工作提供統一而規范的技術規范,確保研究方法的科學、規范、合理、有效。在漁藥藥效學、代謝動力學、毒性毒理學、漁藥安全學、漁藥制劑工藝學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進展。
水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領域
在水產品精深加工、方便和休閑食品開發、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水產品危害因子檢測技術和風險評估等方面開展了開拓性的研究工作,部分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水產品食用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
?。ㄒ唬┧a品精深加工及產物資源利用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羅非魚、海參等大宗和名貴水產品的精深加工關鍵技術深入推進,羅非魚的脫腥、活體發色、減菌化處理等技術均達到國際領先,研發了冰溫氣調保鮮、液熏、臘制羅非魚等新產品。攻克了海參高純度功效成分高效制備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研發,集成創新了海參加工新技術和關鍵設備,促進了我國海參加工業發展。利用南極磷蝦開發蝦青素、蛋白粉及磷蝦油等技術獲得初步成效。在產物資源利用方面,在酯酶高產菌種構建、發酵生產工藝和手性化合物催化拆分技術等方面獲得突破,發現產酶微生物900多株,構建了海洋微生物產酶菌種資源庫。
?。ǘ┧a加工廢棄物利用與方便、休閑食品發展迅速
利用酶解技術研究提取肽、氨基酸及其混合產品的生產工藝,實現從魚皮、魚鱗、魚骨等加工廢棄物中提取膠原蛋白,用對蝦、蟹殼提取蝦油、可溶性甲殼質(食品防腐劑),用低值小雜魚及下腳料提取乳化性水解蛋白,用魚內臟提取蛋白酶。還從鱘魚軟骨、脊椎等加工副產物中提取了具有抗癌、治癌功效的硫酸軟塑素,開發出鱘魚油治療燙傷的特效藥。為適應消費習慣的變化,淡水魚糜等水產方便食品和魚香腸、人造蟹肉等風味即食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快。
(三)檢測技術的開發有效提高了水產品安全監管水平
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污染物高通量檢測技術方面,開發了16種脂溶性貝類毒素、16種多環芳烴、21種全氟烷基物質同時測定技術;在重金屬與元素形態分析技術方面,建立了HPLC-ICP-MS法和SEC-HPLC-ICP-MS法分析扇貝無機鎘和有機鎘形態的方法,為水產品中重金屬的風險評價奠定了方法基礎。在快檢技術方面,研發的適合水產品中孔雀石綠、硝基呋喃等禁限用藥物檢測產品已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并完成了5年的現場驗證比對,提高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率,助推水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實施。
?。ㄋ模┧a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成效卓著
“十二五”期間建成了10個水產品風險評估實驗室以及相關實驗站,在重點品種隱患摸查、有害物甄別以及藥物殘留代謝規律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鎖定社會重點關注的危害因子和主要品種,初步明確了大菱鲆、海參、鱖魚、烏鱧等品種的藥殘發生原因和監管重點,提出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等危害因子風險分級的原則和關鍵限值。針對“蓬萊19-3溢油”、“長江毒魚”、“日本核泄漏”、“北京麻醉魚”、“蟹黃重金屬超標”和“黃鱔中避孕藥”等事件,開展應急性評估,為政府科學監管、消除消費恐慌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基于檢測方法革新和風險評估數據,提出取消藻類制品中無機砷限量、取消鮮海蜇和即食海蜇中鋁限量的建議,被國家標準采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制約海藻和海蜇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漁業裝備工程領域
圍繞現代漁業建設及生產方式轉變需求,我國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的作用更加凸顯。“十二五”期間,本領域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一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有力支撐了現代漁業產業的發展。
?。ㄒ唬O業設施工程與技術研究迅速發展
在池塘養殖裝備和設施工程領域,圍繞生態工程調控、設施規范化構建、機械化裝備、數字化管控以及節水減排等開展裝備與工程研究,有效提升了池塘初級生產力,降低了勞動強度,在全國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中發揮了主要的支撐作用。在工廠化養殖設施工程方面,重點開展了繁育設施、養殖池高效集排污和水處理等方面技術研究,實現淡水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日換水不超過20%,海水半封閉和全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日換水率不超過50%,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淺海大型圍欄養殖設施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大黃魚仿生態養殖為目標的淺海圍欄或島礁連欄養殖迅速發展,設施水深由4m~5m推進至10m~15m,圍欄水體已達十萬乃至百萬立方米。開發了基于PLC控制的深水網箱集中投喂系統、高壓射流式水下網衣清洗裝置,研制了利用水聲多波束探測技術的遠程監測系統,最大深水網箱周長達120m,單箱產量超過60t,安全率從50%到提升到90%以上,網箱裝備產品價格優勢明顯,抗風浪性能達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深水網箱養殖產業裝備技術完全國產化。
?。ǘ┎稉茲O船及裝備自主研發水平顯著提升
研究設計了10多種近海鋼質、玻璃鋼標準化漁船,研發了我國首艘電力推進拖網漁船并示范應用,開展了LNG燃料動力系統的應用研究,雙甲板拖網漁船標準化節能船型應用于過洋性漁船建造。自主研發了變水層拖網漁船、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和大型遠洋拖網加工船,并對金槍魚圍網等作業漁船進行優化設計。開展了金槍魚、秋刀魚、魷魚等大型遠洋深水拖網、圍網和舷提網作業等捕撈成套裝備樣機創制,并應用于生產實際。開展以南海鳶烏賊、南極磷蝦為對象的水聲探測與評估技術研究,形成了商用探魚儀。環境友好型漁具漁法和以節能降耗為目標的漁用材料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ㄈ┧a品加工裝備的創新水平明顯提高
以節能提效、高效?;钆c信息化為重點,開展了鮮活水產品運輸關鍵技術研究,從運前預處理到運后恢復進行系統性工藝構建,以達到“少水”甚至“無水”運輸,研發了活魚運輸箱水質自動控制系統、鮑魚噴淋保活運輸車等。以原料前處理工序機械化為重點,開展了大宗淡水魚機械去鱗機制等研究,研制了魚類去鱗、開背、去臟等專用設備,貝類清洗分級設備,蝦蟹去頭、去殼機械,海帶自動上料、打結機械等,集成海參預檢篩分、連續蒸煮及整形等關鍵裝備,建設了國內第一條海參機械化前處理生產線,顯著提高了原料初加工效率。研制了南極磷蝦船上加工與快速分離技術及裝備,設計了南極磷蝦蝦糜船上加工生產線。
漁業信息化與發展戰略領域
“十二五”期間,我國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信息技術在漁業生產和經營中廣泛應用,在推進我國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圍繞產業需求,開展了漁業經濟學、管理學和發展戰略研究,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分析和決策依據。
?。ㄒ唬┪覈鴿O業信息化進程建設步伐大大加快
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生產活動當中,實現了養殖環境實時監控、養殖過程智能化管理、養殖對象行為視頻監測、“氣象預報式”信息服務等,達到對水產養殖全過程監控和精準化管理,提高養殖質量、降低養殖風險的目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初步完成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404個縣(市、區)的養殖水體資源遙感監測普查,建設了遠洋漁場捕撈動態信息網絡,技術上實現了對遠洋漁場和捕撈動態的實時監測。搭建了以全國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為平臺,融合傳統短波、超短波通信和衛星、移動通信等的海洋漁船安全通信保障體系,提高海上與陸地通信水平,有效避免和減少了事故損失。政府部門建設了中國漁政管理指揮系統、漁情信息采集系統、水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采集、海洋捕撈信息采集、水產養殖信息采集系統、水產品可追溯系統等,能夠科學有效地對漁業生產各環節進行有效調控,有效提高了漁業漁政管理效率。
(二)漁業經濟與政策研究深入開展
圍繞漁業經濟發展的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了漁業基本經營制度、重點漁區社會保障制度、漁民漁村生活狀況、漁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漁業貿易、水產品消費、漁業管理制度等研究,優化了漁業科技進步貢獻評價模型、漁業制度變遷模型,構建現代漁業評價指標體系,測算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提出了重要的結論與建議,參與了《漁業法》有關法條的修改,為我國漁業經濟政策和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ㄈ鹇匝芯恐笇O業可持續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漁業專家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圍繞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道路、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利用、“藍色農業”、水產養殖業、“海上糧倉”、休閑漁業、漁業新興產業、中國漁文化遺產保護等開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專題報告和研究專著,為行業管理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決策咨詢和智力支撐。唐啟升院士等聯名向國務院提交的“把海洋漁業提升為戰略產業和加快推進漁業裝備升級更新的建議”報告,推動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11號)的出臺,加快我國海洋漁業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國內海洋漁船更新改造投入實現零的突破。編制完成《水產種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科學制訂我國水產種業發展藍圖,為促進水產種業又好又快發展、引領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