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農業領域的專家日前表示,中國農業下一步的政策改革方向是由增產導向型向供需平衡、競爭力提升轉變,將用兩到三年時間形成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以直接補貼為主體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
有權威人士指出,未來農業農村工作的改革方向,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多位專家表示,這其中的核心改革內容就是對現有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的收儲制度進行調整,原則是堅持由市場來形成農產品價格,但也要兼顧保護農民的利益。
目前,中國針對玉米臨時收儲制度進行的改革正在快速推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原則思路,就是堅持實行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同時對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的辦法。而據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此前介紹,具體這項政策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玉米的價格充分體現市場形成機制,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二是建立玉米生產者的補貼制度,以保持優勢產區農民種植玉米收益基本穩定。
目標價格制度是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實質上就是在探索價補分離。其操作方式是由政府設定農產品的目標價格,當實際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而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則按差價補貼生產者。
“衡量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成功與否的標準,應有三個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國內外價格是否并軌、農民是否按市場信號調整生產結構、“黃箱”補貼力度是否在允許的上限之內。從2014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情況看,第一個標準得到了實現,國內棉花價格與進口到岸稅后價的價差基本消失;第二個標準未能得到實現,補貼仍與農民種植面積或(和)交售量掛鉤,影響農民按市場價格決定資源配置行為;第三個標準也未能實現,按目標價格與固定外部參考價格的價差、試點地區棉花產量計算的“黃箱”補貼有可能超過8.5%的上限。
據悉,中國目前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覆蓋了稻谷、小麥、玉米、食糖、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等7個重要農產品品種,實施的兩種主要的支持政策分別為最低收購價或臨時收儲價。2011年以來,包括糧食在內的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而中國的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卻逐年提高,國內市場不斷被擠占,庫存創歷史新高,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問題日益突出。隨著財政收入增幅趨緩,農業補貼日益逼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也需要調整和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中國糧食庫存量達到歷史新高,但進口量同樣也不斷創新高,這是不正常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與國際糧價呈現出價格倒掛、糧食主產區與銷區價格倒掛。
也就是說,價格是調節農產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雖然過去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對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變化,現行政策有必要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以糧食最低收購價和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是2004年以來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政策如何改革,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生產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至關重要。”葉興慶表示。
多位農業專家表示,如果不進行供給端的結構改革,就難以應對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擠壓,無法緩解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而對于目前正在推進的價格制度改革,李國祥說,“市場化定價”加“直接補貼”的新機制,實現了價補分離,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時又能完善農業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