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十年圖破壁,中國農業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肥藥雙減”正是轉型中的攻堅戰。從選種、施肥用藥到種植管理每個環節入手,才能真正做到“肥藥雙減”,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品質改善及效益的提升。這是國務院參事6月13~15日在陜西多地進行農業調研的主要收獲。
參事們在陜西的涇陽、太白、洛川調研了糧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種植情況,恰好涵蓋了主要農作物品種。記者發現,“肥藥雙減”與糧食作物的品種改良新技術,農資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互為因果;與蔬菜和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無公害生產緊密相聯。
在涇陽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斗口試驗站,農技專家介紹了小麥和玉米減肥減藥技術研究成果:首先要從育種開始,選育抗病抗蟲抗倒伏的優秀品種,其次要運用小麥和玉米減肥減藥技術研究成果。
太白縣是國內有影響力的高山蔬菜種植基地,有10萬畝蔬菜,17個蔬菜品種獲得國家有機認證,15個品種獲得綠色認證,3100畝蔬菜地通過了GAP認證。在該縣的多個蔬菜基地,記者都看到了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手冊,其中包括生產質量監測、施肥用藥和農藥管理使用等20多項標準化操作規程。該縣有7個漂浮育苗點,實行工廠化育苗,年育無菌壯苗1500萬株;建成蔬菜綠色防控地2萬余畝,普遍使用殺蟲燈、黃板、藍板;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
洛川縣的蘋果產業總收入40億元,進入品牌建設與產業規劃階段,這是建立在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之上的。該縣已建成綠色蘋果基地50萬畝,出口基地20萬畝,綠色認證基地范圍設立病蟲害監測點12個,均實施了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果樹安全生育期年使用化學農藥由8次減為6次,農藥原藥使用量由1.15公斤減少到0.87公斤,化學農藥費用由260元降到210元。
陜西多地多作物的探索,對于“肥藥雙減”給出了具有啟發性的解決思路——“肥藥雙減”與現代高效農業是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關系。急功近利的肥藥應該減下去,高效農業需要優質高效的種、肥、藥、管跟上來。這是現代高效農業的要求,也是農資產業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