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三夏”時節話小麥

   日期:2016-06-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13    評論:0    

眼下,“三夏”生產正如火如荼進行,全國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進展順利。據統計,截至6月13日,全國麥收已過八成。

  作為我國三大口糧之一,小麥在我國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去年我國小麥生產量達到1.3億噸,進口量僅為200萬噸,而且是作為貿易補償性的進口。可以說,我國小麥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這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是難能可貴的。

  立足國內保供應

  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有人認為,那些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農產品可以依靠進口,不必自己生產。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小麥是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是中國國情,也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任務的必然要求。”

  為何這樣說?陳萌山分析:從國際貿易形勢看,目前全球小麥的年貿易總量大約1.6億噸,基本保持平衡格局。而由于我國小麥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大量進口,將可能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貿易平衡,導致一系列的潛在風險。

  從出口看,去年全球小麥出口國前五位國家和經濟組織分別是歐盟、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他們的小麥出口量占世界小麥總貿易量的72.3%。除俄羅斯外,另外四個國家和經濟組織的小麥貿易基本上被國際四大糧商控制。因此,如果我國小麥依賴進口,將會受制于人。

  從進口看,目前全球小麥進口排名前五的國家中,都是貧困欠發達國家,如果中國加大進口量,勢必會抬高國際小麥價格,對這些國家不利,也給中國增加了國際上的壓力。

  從國內來看,2000年之后曾經有兩三年時間農民種小麥是虧損的,但是那幾年小麥生產卻一直比較穩定,就在于小麥是口糧,即使不賺錢也要種。因此不能簡單地用效益高低來衡量小麥生產的價值。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人愛吃面條和饅頭,我國面粉品種、品質都是符合國內消費、需求結構的。盡管現在國外很多農業部門正在培育向中國出口的小麥,但是進口產品中能滿足老百姓制作面條、饅頭的品質的小麥并不多。

  科技帶動效果好

  在河南新鄉鳳泉區陳堡村小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范區,村民范海寶告訴記者,他的家庭農場有3300余畝,去年他集成了農科院的7項小麥增產增效技術,小麥的成活率提高了,病蟲害、需水量降低了,長勢特別好。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說,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的小麥主產區,主要面臨的問題是缺水。農科院研發出的優質節水小麥新品種和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技術,大大降低了小麥的用水量,以前一季小麥要澆5次水,現在減少到3次,一畝地節水約40立方米。

  在輝縣市冀屯鎮,集成示范區通過種植新鄉市農科院研究推廣的“新麥26”等優質小麥品種,進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廣面積1.32萬畝,示范區內實現統一供種、整地、病蟲害防治,并進行統一收購,實現小麥增產和農民增收。

  “自去年起,新鄉市政府與中國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等單位聯合在新鄉市探索小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生產模式。通過探索,新鄉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秸稈還田整地、規范化播種、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方面取得實效,為當地小麥高產乃至黃淮海麥區生產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新鄉市副市長李剛介紹說。

  “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穩步增長是從小麥開始起步的。在我們抓小麥的過程中,發現科技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陳萌山表示,“在世界前十個主要供給國中,我國小麥的單產水平最高,2015年單產5200公斤每公頃,高于同級世界平均水平3288公斤”。

  我國糧食實現“十二連增”期間,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97公斤,優質小麥的成功培育和大面積栽培技術的推廣,使我國基本實現了小麥的自給自足。同時,我國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學防病蟲害方法,對提高小麥產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國小麥無論是品種、技術還是農機、農藝配套水平都達到了世界先進,而且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這使得農民在種植小麥的同時還可以進城務工,拓展增收渠道。

  提高綜合競爭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口糧安全,還要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這樣才能確保國內農產品市場不受國外同類產品的沖擊。

  陳萌山認為,提高小麥產業競爭力,關鍵是要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密集率和勞動生產率,而解決的途徑就是要繼續提高小麥的單產水平,增加品種產量的穩定性。目前世界單產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新西蘭,達到了9105公斤每公頃,我國小麥種植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外,還要降低成本。隨著近些年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迅速攀升,我國的小麥種植成本已然高企。2014年我國每畝小麥的平均種植成本是965元,而美國小麥種植成本只有319元。盡管我國對小麥進口有65%的配額關稅,基本起到了保護我國小麥免受國際市場沖擊的作用,但長遠看,如果生產成本繼續上升,未來不可避免將面臨來自國際小麥的沖擊。所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已迫在眉睫。

  陳萌山建議,要加大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形成全國小麥科研的“航空母艦”。目前,我國小麥的科研團隊有五百多個,各級投入很多,但存在重復交叉現象,造成了很多浪費。要突破小麥產業發展和科技瓶頸問題,只依靠一個品種或單項技術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要推動小麥產業的綜合解決方案,進行技術集成和協同攻關,建立起高產高效的技術模式。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