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至6月初,正值小麥進入灌漿期,連續的陰雨天,使很多地方的小麥出現了麥穗發黑、籽粒發芽灌漿充實不良、粒重下降等現象。然而,在江蘇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示范區和推廣區內,農場主、種糧大戶種植的小麥,卻依然麥穗顆粒飽滿。
揚州大學農學院博士生導師朱新開告訴記者,同樣在自然災害面前,講不講科學種植,重視不重視科學應對,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程度就是不一樣。
“根據小麥晚種,特別是連續惡劣陰雨天氣,我們的專家服務團從3月起,先后到蘇南、蘇中和蘇北等示范區和推廣區走訪,發出預警,反復囑咐農場主、種糧大戶們,一定要按時噴一次微量元素或者液體肥料,以防止出現高溫逼熟,促進籽粒重量的提升。”朱新開說。
江蘇全省種植3200多萬畝小麥,有農業技術人員指導的一些農場主、種糧大戶,按照專家提示做了,基本上沒什么損失。而面廣量大的種糧散戶,由于缺乏科學應對的方法,在5月份高溫提前出現后,就發生問題了,小麥品質下降和減產,直接影響到小麥收購價格。今年,江蘇有的地方小麥收購價不到5角錢,大大低于國家糧食基本保護價,一些糧站還不肯收。
興化市釣魚鎮姚家村,是江蘇省推進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所在地,是揚州大學、興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實施的水稻缽苗精確機插超高產栽培攻關方示范區之一。在這里的同一方土地上,創造了稻麥兩熟連續10年百畝連片畝產突破800公斤的穩定超高產戰績,且4年連續穩定實現畝產超900公斤的超高產紀錄。去年,該地最高田塊畝產達1017.7公斤,創我國稻麥兩熟地區水稻最高產紀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張洪程認為,姚家村能夠穩定實現超高產,關鍵在于高產品種與先進的農業技術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撐,同時針對有可能發生的惡劣氣候,提前做好了有效的應對預案,確保水稻的生長和收割。
張洪程告訴記者,“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過程中,揚州大學、江蘇省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常州亞美柯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針對原有水稻盤育毯狀小苗機插生產力偏低、不易高產的重大技術難題,采取農機與農藝融合的方法,通過不同稻區與多種稻作制度下水稻機械與秧盤改進等關鍵技術的專題研究與超高產栽培攻關,較系統闡明了水稻缽苗機插的生產優勢、生長發育特性與(超)高產形成規律,創立了水稻缽苗精確高產栽培技術體系。
但并非所有農田都能像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覆蓋的地方一樣幸福。記者在跟隨相關專家采訪中發現,一些糧食主產區水利工程建設不到位,糧田溝、渠不暢通,一遇到連續陰雨惡劣天氣,雨水就排不出去,使成熟的小麥、水稻等糧作物浸泡水中。由于農業生產的“碎片化”,過去集體的曬谷場和倉庫基本消失了,零散生產糧農雨后搶出來的小麥、水稻,既無地方曬、又缺乏烘干設備,還沒有地方堆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的收割與品質,造成次生災害。
專家提出,各級政府應采取措施增強廣大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要加大農業新技術、新方法的普及,盡快采取有力措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一線缺科技人員、缺技術、缺配套設施,以及制約農業生產的“碎片化”問題。
“特別是農業水利設施要加快跟上,加速對零散糧田的流轉,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家庭農場,將零散的農田變成大塊適合商業化種植的農田,實行聯種、聯管、聯營,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糧食生產瓶頸,從多方面保障農民的利益,調動種糧大戶的積極性,推動三農向更高水平發展。”張洪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