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浙江蠶桑業連續六年下滑 傳統優勢產業緣何步履維艱

   日期:2014-10-1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58    評論:0    
  浙江素有“絲綢之府”之美譽,如今桑蠶這一傳統農業特色產業,卻危機重重、每況愈下。浙江省農業廳日前一項調查顯示,自2008年以來,浙江的蠶種飼養量與蠶繭量,均已連續六年下滑,而今年春蠶生產仍呈縮減態勢,產業發展形勢十分嚴峻。
 
  據統計,2013年浙江省桑園總面積90.8萬畝,全年飼養量117.9萬張,生產蠶繭5.5萬噸,分別較上年減少6.5%、9.2%和9.7%。目前,浙江共有14家蠶種生產企業,去年年生產一代雜交蠶種76.7萬張,同比減少近三成,這些企業總利潤僅130萬元,僅一半盈余。
 
  更令人擔憂的是,繼連續六年萎縮之后,今年浙江省的春蠶生產仍呈縮減態勢,其中春蠶飼養量、生產蠶繭分別減少一成以上,加上春蠶繭收購價大幅下跌,今年農民種桑養蠶的生產積極性被進一步挫傷。據預計,今夏、秋蠶發種量42萬張,跌幅將達16%。
 
  浙江省農業廳調研認為,造成蠶桑產業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綜合生產率低,市場競爭力弱。與茶葉、水果等相比較,畝產值僅3077元的蠶桑,勞動強度大,土地產出率和比較效益卻極為低下,導致蠶桑業在日趨激烈的產業競爭中,始終處于弱勢。緣于此,不少位于杭嘉湖平原發達地區的蠶桑基地,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不斷被擠占。如今,在農民家庭收入中,蠶桑日益成為兼業化的家庭副業。
 
  二是規模化程度低,生產方式傳統。調查顯示,與其它農業產業相比,蠶桑產業集約化程度低,且多以農戶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目前從事蠶桑養殖呈現“老齡化、低文化”現象,全省戶均飼養蠶種僅2.6張,難覓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規模效益難以體現,資本投入微乎其微。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弱,現代科技支撐不足。受科研體制改革影響,以及蠶桑產業特點的制約,調查發現,蠶桑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科研人員流失,可供推廣應用的實用型新成果極為缺乏,目前浙江主導的品種已應用30余年,適宜于條桑育的桑品種和全年條桑育栽培技術幾乎一片空白,蠶桑產業的機械化,更是遠遠落后于水稻、蔬菜等其它產業。
 
  四是繭絲綢產業鏈長,制約因素眾多。蠶桑涉及種植業、養殖業、繭絲綢行業,產業鏈長,每一個環節的變動都會影響蠶繭價格,直接影響農民的收益。同時,蠶繭收購機制不規范,市場化程度低,人為壓價無序競爭,農、工、貿利益長期分割,蠶繭的優質優價得不到體現。
 
  基于上述現狀,農業部門建議,在加大蠶桑產業財政扶持力度和加強種業體系建設的同時,更要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另外,針對杭嘉湖地區的重點蠶繭生產基地,要建立蠶桑生態補償機制,享受平原綠化政策,并制訂長遠的產業發展規劃,以推動區域內蠶業經濟發展;為破除收烘秩序不規范、無序競爭,要規范蠶繭收烘機制,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優質優價。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