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民改種大豆積極性不高
目前,東北玉米、大豆產區已經完成播種,進入出苗期。前期氣溫維持低位,降水量較往年同期偏多,玉米和大豆的生長情況良好。記者沿途隨機采訪的多位農民幾乎都沒有改種大豆的意向。
富錦市向陽村的田姓農民是村里的種糧大戶,據他介紹,家里共有21坰地,全部種植玉米,今年的種植成本在12000元/坰左右,其中地租漲了500—1000元/坰。當被問及是否會考慮改種大豆時,他表示自己并沒有改種的想法。“農民種啥還是要看收益,什么品種收益好就種什么。雖然玉米價格下跌,但是從農民的角度看,還是有利潤空間的,種大豆的收益遠不如玉米。我們村今年改種的情況很少,只有一戶農民改種了10坰大豆,其他人還是選擇種玉米。”他告訴記者。
同樣不看好種植大豆的還有鶴崗市綏濱縣的吳姓農民。他向記者介紹,“我家5坰地,去年全種的玉米,今年還是接著種玉米。我們這里基本沒有玉米改種大豆的情況,但是有小部分面積改種紅小豆等雜糧。對于未來種植什么,很多農民還處于觀望中。”
作為大豆傳統種植區,雙鴨山市棄種玉米的農民較多。雙鴨山市七星鎮楊木崗村村委會主任告訴記者,楊木崗村農田面積370坰,去年玉米種植面積在90%以上,今年繼續種玉米的只剩下30%,其他基本都改種了芽豆和高粱。
芽豆主要用來生產豆芽,與傳統用于壓榨及食用的大豆相比,使用范圍更窄,所以價格波動較大。據了解,去年該地區芽豆收購價格為3.3元/斤,預計今年價格將有所下降。“去年村里只有我們家種芽豆,今年種植芽豆的一共有幾十坰地。今年地租便宜了,從去年的6000元/坰降到了4200元/坰,其他種植費用沒有太大的變化。”上述村主任告訴記者,農民選擇種什么主要看收益,玉米價格跌幅太大,沒有什么利潤空間,大豆又沒有人收。去年芽豆和高粱的收益較好,所以很多農民才會改種芽豆和高粱。
除了種植收益之外,農民改種大豆積極性不高的另一個原因是銷路問題。富錦市向陽川鎮龍富村的孫姓農民家里兩坰地都種的玉米。據他介紹,今年的種植成本變化不大,但是拿到的補貼卻逐年下降,前年是1000元/坰,去年降到800元/坰,今年不知道會不會繼續下降。“其實種植大豆成本低,還省事,我不愿改種大豆主要因為大豆沒有人收,沒有銷售渠道。”
國海良時期貨研究員王晨希表示,農民改種意愿不強,導致玉米種植面積下降幅度低于預期,大豆種植增長也低于預期。2016/2017年度玉米價格面臨的壓力仍會很大,長期來看還有下跌空間;國產大豆供給增長低于預期,如果美豆價格堅挺,國內大豆的種植效益將繼續提高。
2、國營農場尋求調整種植結構
在鶴崗市蘿北縣寶泉嶺的軍川農場,一塊臨街的宣傳牌上展示著軍川農場燕麥復種大豆試驗的簡介。據了解,燕麥復種大豆是該農場實施“轉方式、調結構”的一種嘗試,通過種植燕麥作為牧草實現“糧改飼”,燕麥收獲后種植極早熟大豆。該試驗田面積為10畝,也是軍川農場種植結構調整的一個方向。
該農場的陳姓農民是種糧大戶。“我自己有550坰地,其中旱田400坰、水田150坰,400坰旱田種的都是玉米。今年玉米種植成本沒有明顯變化,地租與去年持平,種子價格微漲,化肥、機耕、收割等方面費用基本沒有變化。”他表示,農場職工由玉米改種大豆等其他作物的比例不足一成。
“農場里改種大豆的非常少,目前種玉米還能保證不賠錢,但種大豆產量低、成本高,收益不確定性很大。其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后應該種啥,非常迷茫,政府不托底收購了,弄得我們心里也沒底了。”陳姓農民告訴記者,今后改種大豆的面積也許會增加,農場為后期調結構也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包括燕麥復種大豆以及小面積改種雜糧等。但是農場職工都不敢改種太多,還是會大部分種玉米來保底。
上述陳姓農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軍川農場川北管理區為例,種植1公頃玉米需投入9510元,單產為10噸/公頃,銷售價格1300元/噸,收益為13000元/公頃,凈收益為3490元/公頃。反觀大豆,該地區大豆種植成本為8300元/公頃,產量2.2噸/公頃,銷售價格3400元/噸,收入為7480元/公頃,加上補貼900元/公頃,種植收益僅80元/公頃。由此看來,若大豆種植收益無法大幅提高,當地玉米種植的優勢地位依然難以撼動。
在勃利縣紅興管局下屬的北興農場,陳姓生產隊長告訴記者,整個北興農場有3.667萬坰農田,他所在的連隊有近700坰的田地。去年連隊種植玉米的有533坰,占總面積的77%;種植大豆的有67坰,占總面積的10%。2016年,受玉米價格下跌及政策調整影響,玉米種植面積下降至333坰,占總種植面積的48%;大豆種植面積增加至267坰,占總種植面積38%;另有10%的面積改種經濟作物與雜糧。
3、大豆傳統產區調減玉米種植
此次考察途經的富錦市和雙鴨山、七臺河是大豆傳統種植區。在佳木斯市農委,記者了解到,佳木斯市農作物總種植面積1688.4萬畝。2015年該市玉米播種面積862.9萬畝,2016年玉米播種面積減少了162.5萬畝,降至700.4萬畝,改種面積不足兩成。2015年大豆種植面積為159.5萬畝,2016年增加21.2萬畝至180.7萬畝。在改種的農田中,種大豆的面積約為七成,其余改種最多的是水稻、雜豆和薯類。“2016年黑龍江省下達給我市種植結構調整的任務是減掉玉米81.2萬畝,新增其他糧食作物49.9萬畝。”佳木斯市農委的一位負責人介紹,去年年底出臺調減政策時,大部分農民已經購置了種子,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農民反應往往會滯后一些,并且很多農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政府不會徹底取消玉米臨儲政策。
據記者了解,富錦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達60.578萬畝,其中大部分是改種大豆。上述負責人表示,富錦市總耕地面積大,以前種大豆的占一半,前幾年有一部分改種玉米,今年佳木斯大豆種植面積增加超過六成,主要來自富錦。
對于現在國內玉米的高庫存,該負責人認為,消化起來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消化高庫存,壓低玉米價格,讓玉米價格真正市場化,與國際接軌,從而抑制進口數量,這是未來主要的思路。
要想有效化解玉米目前的高庫存,王晨希表示,要從供應端和需求端兩方面下手。首先是通過種植收益變化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其次是壓縮進口谷物的市場份額(主要是高粱、大麥)。需求端則要提升玉米深加工領域的消費需求。
七臺河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七臺河地區(除農墾系統)玉米面積較2015年減少了18%,降至170萬畝;大豆面積較2015年增加100%,增至30.294萬畝。七臺河有種植大豆的傳統習慣,今年種植結構調整在該地區的效果較好。
另據七臺河市農委的一位負責人介紹,今年政府將原來的良種、農資與綜合直補三項補貼,統一改為農業支持補貼,但補貼額度與補貼發放機構尚未確定??紤]到當前正處于玉米收儲政策調整期,原有的補貼機制與方式或將有所改變,這對農作物種植比較效益會產生重大影響。
從考察情況來看,玉米價格下降對種植結構調整有一定推動作用。雙鴨山、七臺河、紅興隆管局是大豆傳統種植地區,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的變化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也可以看出種植收益變化直接影響著種植結構調整的效果。
另外,從農場反饋的情況看,目前玉米種植仍保持正收益狀態,農墾系統地租偏低也使得農場職工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仍較高。不過,由于執行政策力度強,農墾系統的玉米種植面積下降幅度要高于地方。
4、玉米、大豆貿易活躍度下降
寶泉嶺山林糧食加工有限公司位于鶴崗市蘿北縣,該公司是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5月和6月該地區代儲企業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國儲糧的輪換工作,主要是2013年玉米。目前二等糧成交價格為1600元/噸,三等糧1530元/噸,均低于政府1700元/噸的指導價。輪換進行一個月,該地區(范圍覆蓋虎林、同江、富錦、依蘭)總共輪出4.5萬噸玉米,遠遠低于計劃輪出數量。
分析輪出效率較低的原因,該負責人表示,當地深加工、飼料企業玉米需求量有限,因此玉米消化需要外運。但今年銷區玉米價格偏低,加上進口替代對內貿玉米需求的擠壓,當地玉米貿易幾近停滯。
他舉例說,鶴崗至山東運費需要280元/噸,玉米到銷區成本價在1800元/噸左右,與山東1750元/噸的新玉米現貨價格相比,缺乏競爭力。因此,在他看來,后期輪換玉米價格還有進一步下調空間。不過,近期華北地區余糧銷售殆盡,收糧難度加大,推動玉米價格快速上漲。隨著銷區價格持續向上以及東北玉米價格下行,玉米貿易的利潤空間可能逐步增大,屆時東北玉米貿易有望重新趨于活躍。
王晨希認為,玉米去庫存對下游企業來講,9月之前供應完全由國儲拋售政策及進度決定,國有企業可能會獲得低價原料,享受額外紅利。中長期來看,相關企業將在玉米價格市場化的過程中恢復活力,進而提高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記者還了解到,大豆貿易企業去年的貿易量明顯小于前年。富錦市許氏豆業是當地規模較大的大豆貿易企業,企業負責人許先生介紹,他們一般是從富錦市的興農鎮大興農場、紅盛鎮等地收購大豆。2015年的貿易量相比前年有所減少,原因在于大豆的種植面積減少,貨源也相對減少。但今年富錦市大豆種植面積較去年翻了一番,主要是因為播種期部分低洼地積水嚴重,播種玉米時機械開不進去,只能改種大豆。
此外,他認為,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玉米價格跌幅太大,利潤空間被擠壓。再加上政策的引導,部分農戶才選擇改種大豆。
王晨希表示,目前官方數據顯示,如果大豆不釋放國儲,市場維持緊平衡。但實際情況是供過于求,如果釋放儲備大豆,過剩程度加劇。玉米按照當前的拋售進度,9月之前供需偏緊,如果后期拋儲量大,市場態勢可能會有轉變。中長期來看,國內玉米市場嚴重過剩,過剩程度高于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