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聽說靈山村的蔬菜種得好,記者一直想去親眼看一看。這個周末,正巧蒸湘區科協組織科普服務隊下鄉,目的地就是雨母山鄉靈山村蔬菜科普示范基地。
還只到村子邊,便可望見公路兩旁一排排的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村書記何尚明介紹說:像這樣的蔬菜大、中棚全村已有300多個,種植大棚蔬菜已經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的墻壁上,掛滿了各種顯示科技榮譽的牌匾:“衡陽市科普示范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記者無論走進哪一座蔬菜大棚,映入眼簾的都是一派生機盎然景象,紫色的茄子、鮮綠的黃瓜、郁郁蔥蔥的蕹菜……說起種菜的收益,村民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笑意,都說:自從種上大棚蔬菜,全村人的生活水平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過去,我們只會種糧,不懂種菜,自家吃的菜有部分品種都要跑到城里去買,現在大多數村民都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說到發展蔬菜大棚,何尚明念念不忘各級部門給予的科技幫扶。他說,在剛起步時,區科協、農辦等部門專門邀請省、市、區蔬菜專家到村部舉辦科普講座、科技培訓、現場咨詢等活動,向農民群眾傳授實用技術、信息和知識,引進、推廣新品種,提高種植技術水平,增加生產效益,并組織示范戶到外地參觀學習種植新技術、好經驗,全面提高了農民科學素質。同時,基地還以“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形式,在經濟上幫窮,把窮戶變成富戶,政治上幫富,把富人變成黨員,增強了黨員的幫帶能力,提高了致富能手的政治覺悟,積極發展致富能手成為黨員,建立健全黨員致富能手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實行結構調整制度,協會黨員與農民結成幫扶對子,幫助他們掌握新技能,引領群眾增產增收。
據何尚明介紹,靈山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目前已經成為全市的科普示范樣板。他表示,面對蔬菜市場發展新常態,村里還需要通過技術提升、示范引導,實現產業水平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下一步,靈山村將在市、區科協的指導下,始終不渝地做好科技引領服務,帶領更多的農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