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深入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田間地頭,與當地干部群眾就土地流轉、糧食生產結構變化等情況進行親切交流。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提糧食安全的重要話題,強調要堅持走農業現代化之路,并不斷以改革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還就新形勢下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和要求,強調要不斷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護好耕地,調整糧食生產結構,既要精準補貼、不能讓老百姓在價格上吃虧,又應在去庫存、補短板上下功夫。治國必先安糧,糧安才能國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形勢下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這些新指示和新要求,對于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是一劑保持清醒的良藥,是一曲催人奮進的領唱,必將引領我們在農業現代化道路和糧食安全保障上走得更穩,不斷取得新成績。
任何時候都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這是當前國際糧食問題的客觀形勢和嚴峻程度所決定的,不容我們有任何大意和松懈。從全球來看,當前糧食問題不斷國際化、金融化,一旦一國從糧食出口國轉為進口國,一些國際糧食市場上的投機者和國際糧食期貨市場上的金融炒家就會聞風而動,一哄而起,提高糧食價格,糧價便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不得不以大量的外匯儲備進口糧食,而且會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人。2016年5月份以來,有報道稱印度正從糧食出口國轉為糧食進口國,這一消息讓國人大跌眼鏡,也讓國人深受震撼。令國人吃驚的不僅是印度16年以來首次進口玉米,從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更觸動國人的是,這一消息一經報道,國際糧食期貨市場和糧食投機炒家們便聞風而動,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瞬時猛漲:5月11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跳漲6%,豆粕超過8%,糖價上漲2.7%。國內市場方面,豆類和玉米價格也是直線猛漲。形勢就是如此,容不得半點馬虎,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解決糧食問題任何時候都要依靠國內,依靠自己,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一旦在糧食問題上發生危機,后果不可想象。
任何時候都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確保我國在糧食問題上擁有自主權,這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必然要求。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當今世界經濟安全的三個重要方面,而經濟安全又是我國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可以說,沒有糧食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個場合多次指出,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無糧不穩,糧食問題對國家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反面的“生動實例”就在眼前:據中國網報道,2016年以來,委內瑞拉國內遭遇嚴重的糧食短缺危機,這個有著良好農業發展條件的國家,由于農產品不能自給,長期需要依賴對外進口,隨著近期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對依靠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嚴重削弱該國的購買能力,致使其國內食物及基本生活用品短缺問題加劇,甚至出現民眾哄搶超市食品的亂象,整個國家也面臨著崩潰的危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委內瑞拉的例子無疑給國人重視糧食安全上了形象而生動的一課。
任何時候都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更是因為糧食安全不光是經濟問題,它還是政治問題,它關系到一國的糧食主權和國家主權問題。2008年,“食物主權”(foodsovereignty,也可以翻譯為糧食主權)出現在《國際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評估(全球報告)》中,《評估》指出在農民組織和眾多公民組織的倡導下,近年來關于糧食安全的討論已經發生了范式轉變。同年,包括中國在內的58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認可并簽署了該報告。糧食主權強調在糧食問題上人民、國家和地區的自決權、生產者的自主權以及消費者的人權等內容。如果一國不能保證糧食安全,就無法實現糧食主權和其他國家主權。在這方面,拉美的海地這個國家在這方面犯下的錯誤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汲取教訓:1995年,海地為了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同意把大米的進口關稅由原來的35%降至3%,放開大米市場,美國大米便以海地大米一半的價格進入海地,結果海地大米被美國大米所替代。海地農民覺得自己種糧不劃算,紛紛離開土地進入城市謀生。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價格上漲以后,該國的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就買不起大米了,因此發生了糧食危機和社會動亂,海地總理也因糧食問題而下臺。
糧食安全是我國保證穩定與維護國家安全的“定海神針”,是經濟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的“壓艙石”,是保證國家糧食主權和國家主權的“頂梁柱”,保障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