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在湖州吳興區東林鎮東升村糧食功能區里,農戶倪國芳打開田里的一個個水龍頭:“這1000多畝田里,有400多個水龍頭,兩畝多地里就有一個。可別小看這些龍頭,節水可不少!”
東林鎮的糧食功能區是吳興區節水灌溉管道建設試點之一,項目區總面積3200畝,主要種植水稻,采用低壓管道的形式進行灌溉,被稱為“稻田里的自來水管”,既方便稻田灌溉,又能節省30%到40%左右用水,同時還可以提高肥效、減少損失。據綜合計算,每畝水稻增收百元以上。據東林鎮副鎮長潘新江介紹,全鎮每350畝水稻田安裝一個高壓機埠,每2.5畝安裝一個水龍頭,地下管道埋設深度為一米以上。像東升村糧食功能區水稻種植面積有1100畝,共安裝3個機埠。
“這種水龍頭灌溉稻田,管理方便,能根據稻田干濕程度靈活放水,比漫灌省水不少,效果更好,還省下了修理灌渠的費用。”倪國芳對這一新灌溉方式連連贊嘆。
吳興區水利局工作人員說,區里從去年開始試點小型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今年繼續推廣,計劃在道場鄉等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4200畝節水灌溉低壓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