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每畝增產200斤沒問題!”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玉皇村農民王守亞看著即將豐收的麥子,臉上露出笑容。他告訴記者,自從參與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村里的農田水利設施明顯改觀,灌溉有了保障,稻麥增產,而且灌溉用水使用量少的還可以獲得獎勵。最近幾年,小麥畝產都在1000斤以上。
在我國,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六成以上,是節水最大潛力所在。然而在許多地方,由于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計量設施不到位,農業用水方式粗放,難以保障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2013年,水利部、國家發改委選取我省高郵、宿豫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旨在通過發揮水價的杠桿作用,提高用水效率,促進農業節水增效。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兩地的農業用水量減少了,農民的水費負擔也減輕了。
明晰初始水權建立分類水價
水權分配是水價改革的第一步。宿豫區水務局局長宋成武說,綜合考慮試點區農業灌溉特點,根據當地歷史年供水量、畝均用水量實際調研及農作物類型、種植方式、氣候特征等因素,按照20%-30%的節水目標,對試點項目區下達用水定額標準,并逐級細化分配用水總量指標。“水價由按畝計價變按方計價,超過定額水量的,水價將提高。僅2.1萬畝試點項目區就可節約水量255萬方,畝均節水122方。”
為制定合理水價,高郵市水利部門與揚州大學開展試點區農業水價測算及水價形成機制研究,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分類測算用水價格,實行“兩部制”水價。“以前水費收取不透明,總讓人不放心;現在有了水量分配卡,我們家的地該交多少水費,自己都能算出來。”高郵司徒鎮耿庭村用水戶協會會員陸萬龍的水量分配卡上,詳細注明了灌溉面積、養殖面積和用水量等數據指標。
省水利廳副廳長葉健表示,今年內,我省將以縣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基礎,按照灌溉用水定額,逐步把指標細化分解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戶等用水主體,落實到具體水源,明確水權,實行總量控制。同時鼓勵用戶轉讓節水量,在滿足區域內農業用水的前提下,推行節水量跨區域、跨行業轉讓。
成立合作組織探索民主管理“過去農忙時,要等水、搶水、守水,我們家14畝地,原來育秧提水要十幾天。”在宿豫來龍灌區玉皇農民用水協會辦公樓前,王守亞指著“2015年度農民用水協會水費計收臺賬”公示板上自己的名字說:“現在泥渠改成防滲渠,育秧提水時間縮短一星期,還不用在田邊上看著,每畝用水成本也從100多塊錢減至40多元。加入用水協會,參與管理渠道,還能拿管護費用。”
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成立,在維護農村用水秩序、管護小型水利設施等方面發揮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由各協會統籌負責工程管理、征收水費及灌溉管理等工作,通過內部協商解決農民因用水引發的矛盾和糾紛。”來龍灌區主任駱宏雷介紹,成立用水合作組織后,灌區每年可節約灌溉用水約8000萬立方米,節約翻水經費1000多萬元,水費收取率也由2013年的85%提至去年的95%左右。
高郵副市長楊文喜介紹,2013年以來,該市共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13個,市政府還專門印發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細則,“協會為農民參與水價協商與執行、工程建設與管護、民主議事與管理奠定組織保障。我們將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水價改革成果,擴大試點范圍。”
實施精準計價建立獎勵機制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核心是節水,通過發揮市場價格杠桿和政府宏觀控制的雙重作用,實現農民在最基本農業需水的基礎上,多用水多花錢,少用水少花錢,不用水有補貼的目標。
經過反復測算,宿豫水務局發現,原本僅收15元/畝的水利工程水費是造成低水價、用水浪費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給每畝地設了用水定額,超出定額100方以上將按照原價格的3倍累加計收,不足定額則給予節水獎勵。”宋成武說,如果全區500萬畝耕地均實施改革,每年可節水近1億方,減少提水成本1250萬元。
高郵為不增加農民負擔,對項目區種植糧食的組織或農民,比對改革前的水價,對超出部分給予精準補貼,市財政撥出專項資金50萬元用于補貼。
對沒用完用水量指標的,宿豫、高郵按照節約的用水量分別給予適當獎勵。為此,兩地財政部門分別撥款150萬元作為節水獎勵基金的啟動資金,今后還將根據全市節水推進情況,逐步壯大節水獎勵基金的規模。
葉健表示,我省將用5年時間促成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化轉變。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這個體制要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使農業用水價格總體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普遍實行,可持續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基本建立,先進適用的農業節水技術措施普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