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秋,金澄澄的新會柑掛滿枝頭,剝出的柑皮鋪滿鄉間廣場,街頭巷尾彌漫著陣陣陳皮清香。可新會柑“皮貴肉賤”的背后,是每年大量的廢棄柑肉在溝渠里堆成小山,巨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讓人揪心,成為困擾業界的“老大難”問題。
發酵釀酒、提煉果醬、加工果脯……近年來,“新會柑果肉深加工”的課題,已漸漸成為新會陳皮行業,乃至江門農業的熱議“焦點”。瞄準這塊“處女地”,農企紛紛加大投入,以“先人一步”的科研創新,推動新會柑果肉深加工產業前行的“車輪”。新會華酵堂的創業創新故事,就是其中的縮影。去年,新會華酵堂負責人孫培雄還帶著研發的產品,參加了江門“科技杯”創新創業大賽,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和好評。
創業
兩年研發破解果汁“脫苦”難題
“新會柑‘皮貴肉賤’,買柑肉吃的人少”,而且“剝了皮的柑肉,放不到一天就會變質,除了丟掉,沒有其他辦法了”,說到每年被大量丟棄的柑肉,柑農們雖然覺得痛心惋惜,卻也是無可奈何,新會柑肉“變廢為寶”的呼聲日益高漲。這時,身在深圳的退休“老藥師”孫培雄也把目光投向了新會柑果肉深加工。
“蒙古漢子”孫培雄投身制藥行業已有數十年,曾在廣東、福建的多家知名制藥廠擔任技術骨干。2011年從深圳藥企退休后,孫培雄慕名來到“陳皮之鄉——新會”,“新會陳皮是有名的嶺南中藥材,來到新會后,我看見了大量被丟棄的柑肉,難道柑肉真的一無所用嗎?我要發掘新會柑果肉的真正價值。”懷著這個信念,孫培雄與新會柑結緣,走上了創業創新之路。
在孫培雄之前,新會柑果肉深加工已有部分產品“面世”,如新會柑果醬、新會柑酒、新會柑餅等。可相較于年產值8億元的陳皮產業,新會柑肉深加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潛力有待挖掘。2011年,孫培雄來到新會投資創業,成立光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會華酵堂前身),帶領大學生組成的團隊,開始了新會柑肉深加工的研發。
新會柑壓片糖是孫培雄團隊成功研發的第一款產品。“不同于一般的水果糖,這可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小小一顆所含的維生素C,相當于一斤新會柑果肉的含量。”其中“分子包合”技術的研發利用,更是破解了新會柑果肉榨汁后的“脫苦”難題。
“新會柑果肉榨汁后會產生檸檬苦素,使果汁里帶有苦澀的口感。如果不能‘脫苦’,以新會柑汁為原料的壓片糖就會帶有苦味。”如何有效‘脫苦’?“經過無數次研究和實驗,花了兩年時間,我們終于研發出‘分子包合’技術,解決了‘脫苦’難題,使產品既有糖的口感,又有新會柑的獨特風味。”孫培雄介紹道。
創新
研發新會柑酵素 保留“好東西”
“我之前是制藥的,雖然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可創業創新并不如我剛開始時所想的簡單,一路上充滿了艱辛。”付出的汗水越多,回報就越豐碩。除“分子包合”技術外,“低溫分散負壓氣流加熱”是孫培雄團隊研發的另一項新技術,“能將濃縮的新會柑果汁制成糖粒,并保留99%以上的營養成分”。如今,這項技術已成功向國家申請了專利。
新會柑果肉深加工研發是不是就此止步?孫培雄的回答是“不”。新會柑壓片糖面世后,孫培雄還嘗試了新會柑電解質飲料、新會柑醋、新會柑酒等項目的研發,并最終把他的目光聚焦在了高附加值的新會柑酵素的研發上,“這是低投入高產出的產品,為廣大柑農乃至整個產業帶來巨大的效益。”其中,“生物仿生技術”的應用是新會柑酵素研發的關鍵。
“藥廠生產青霉素,保留的是單一菌種。可新會柑果肉里的酶、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檸檬苦素、柑橘多酚等營養成分,都是應該保留的‘好東西’。不能高溫滅菌、不能添加防腐劑,那該怎樣保留有益菌?消除有害菌?這些‘瓶頸’都需要用技術來突破。”孫培雄說。
經專業機構檢測,通過生物仿生技術發酵保存的新會柑果汁中,含有超過40%的氨基酸,44%的蛋白質。談到這些檢驗結果,孫培雄對產品的開發充滿了信心,他說:“以前的飲料是滅酶的,可這么好的東西為什么要滅掉,我就認為應該順其自然,把天然的營養保留下來。”
新會茶坑村,熊子塔下,這是孫培雄工廠的所在地,周圍是成片的新會柑種植區。走進加工廠,75個高大的新會柑果肉發酵罐排列其中,不遠處是全封閉、自動化的生產線。“每個發酵罐產出10噸新會柑原液,每噸原液要用到650公斤果肉,效益達到50萬元。”創業5年后的如今,新會柑酵素已成功研發,孫培雄團隊推出的8款新會柑酵素產品也已“面世”。這些創新與探索正為新會柑果肉深加工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