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車新村在市、縣、鎮和村“四級書記”的支持引領下,將冷棚葡萄作為全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導產業來抓,凝聚多方力量,通過市場化帶動、企業化經營、合作化發展、自發式參與的“三化一式”運作機制,初步構建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車新模式”。貧困村的面貌短短兩年發生巨變,貧困戶數量由203戶、708口人,減少到目前的62戶、192人。
企業墊資為村民建棚
車新村黨支部書記白金山回憶,2014年春,車新村搞冷棚葡萄之初,最犯愁的就是錢。車新村是阜新市19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是第二輪“集團幫村”工程項目村。2013年底,全村443戶、15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03戶、708人。全村近一半是貧困戶。一公頃冷棚葡萄投資30余萬元,貧困戶有心無力,一提冷棚葡萄個個直搖頭。
為解資金難題,車新村在“四級書記”和阜新市扶貧辦的幫助下,走出了一條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冷棚的創新之路。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喜日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土地,冷棚骨架承建單位墊付資金,政府補貼用于覆膜和苗木栽植。冷棚建成后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并用經營收益逐年償還企業墊付資金。
經阜新市扶貧辦引薦,阜新金億亨商貿有限公司2014年和2015年先后兩次墊資300余萬元,幫車新村74戶貧困戶建棚37.33公頃。金億亨公司還投資1400萬元在車新村建起高標準冷棚葡萄產業園區,車新村冷棚葡萄產業由一家一戶進入現代化企業經營的新時代。
車新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立濤說,市場化運作和企業化經營,前者通過墊資拉動,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后者通過龍頭企業引進新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解決了小與散的問題,在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下,車新村冷棚葡萄產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8公頃冷棚有貧困戶股份
“車新村搞冷棚是為了讓全村人富起來,不能讓1戶貧困戶掉隊。”劉立濤說。車新村在“四級書記”和市扶貧辦的支持下,結合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把精準扶貧與冷棚葡萄產業相結合,走出一條合作化精準扶貧的新路。
車新村將扶貧資金和建棚補助資金按一定比例折股量化到村委會、貧困戶和合作社。車新村委托喜日合作社建設、管理和經營占地8公頃的精準脫貧示范基地。村集體的持股收益用于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貧困戶的分紅則作為扶貧收入。扶貧資產收益扶貧解決了貧困戶無力投入、投入不足和不敢投入的問題,實現了扶貧資金由分散使用向集中高效使用的轉變。
車新村對貧困人口脫貧情況實行動態管理,對村內新增的貧困戶,從集體收益中拿出資金進行幫扶。對脫貧的村民,村里收回股權,將股份二次分配。
市扶貧辦主任王城說,合作化發展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既能保障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不漏一人,確保貧困戶逐步遞減,又能使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車新村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25戶村民自發建冷棚
2014年春,村民栽下一棵棵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葡萄苗。僅僅一年后,冷棚里串串葡萄壓彎了枝。村民賣完葡萄一算賬,個個臉上樂開了花:盡管第一個掛果期產量不高,但每畝冷棚純利潤1.5萬元以上,經營好的2萬多元。
2014年和2015年阜新連續兩年大旱,一家玉米地的收成,有的村民用一輛電動車就馱回來了。村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不僅沒掙錢,還把種子、化肥錢搭進去了。巨大的反差,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發展冷棚葡萄的自發性和主動性。2015年秋,25戶村民自籌資金新建冷棚葡萄22.67公頃,村民完成了從“被動式”動員到“主動式”參與的轉變。
如今,車新村133.33公頃冷棚葡萄已占全村耕地面積的28.6%,年產葡萄300多萬公斤,產值近3000萬元。車新村還扶持42戶貧困戶發展寒富蘋果和雞心果,形成了“一棚一果”的脫貧主導產業格局,增強了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
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
車新村112戶村民流轉土地70公頃,占全村總戶數的25.3%。按每年每公頃土地流轉收入1.5萬元計算,僅此一項流轉農戶平均增加純收入9375元。流轉土地的農戶沒有成本投入,每公頃1.5萬元的純收入是正常年景大田收入的2至3倍。
為了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戶“失地不失業”,車新村黨支部積極協調企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在符合用工要求的前提下,優先安排流轉土地的農戶。目前,車新村冷棚葡萄產業季節性用工300人以上,長年用工50人以上。
冷棚葡萄還給車新村村民帶來“意外之喜”。全村133.33公頃冷棚葡萄棚架的設計、焊接、立架等工程,都由村民自發組成的施工隊建設。車新村40多名技能嫻熟的“產業工人”受附近鄉鎮之邀建設冷棚,技術好的焊工年收入3萬元以上。
扶貧東風激活了車新村的一池春水。冷棚葡萄打破了村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舊有格局,栽葡萄有收入,流轉土地有收益,合作社有分紅,外出打工有工資,建棚也能把錢賺。按照規劃,2018年冷棚葡萄面積達到193.33公頃,寒富蘋果和雞心果面積220公頃,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實現整村脫貧。
王城說,車新村發展冷棚葡萄產業,不僅讓有勞動能力的人富裕了,精準脫貧示范基地還能給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分紅。車新村的實踐證明,產業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依托,更是長期穩定脫貧的保障。
車新村的合作社名為“喜日”,在蒙古語里是甜蜜的意思,這寄托著車新人的美好祈愿:葡萄甜,將來的生活更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