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中旬的一天,山東省壽光市崔嶺西村菜農崔秀和在新建的大棚前說:“這塊地以前是我家原來的大田,加上新承包的4畝地,新建的大棚長200米、寬20米、高9米,比原來的大棚面積大了3畝多,高度也加了近3米。這樣的大棚采光好、提溫快、蟲害少,收益肯定比以前高。”
崔秀和他們對大棚的改造工程,是壽光市發展“品質農業”戰略規劃的一部分。今年1月份,該市提出了大田改大棚、舊棚改新棚的蔬菜大棚“兩改”,以期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蔬菜產業的二次轉型發展。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要求,將設立農業發展基金,通過涉農貸款風險補償補貼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提高貸款便利化、降低貸款成本、加大信貸投放,幫助建棚群眾解決資金難題。
農行壽光市支行緊密配合當地蔬菜“棚改”,在深入調研對接的基礎上,精準施策,推出了針對該項工作的大棚“兩改”扶持貸款。考慮到大棚蔬菜生長周期問題,該行將貸款期限設置為3年,采用等額本息或按季還息到期還本方式,有效減輕了農民負擔。作為一項創新的金融信貸產品,該行在采取自然人擔保方式的基礎上,還追加了當地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額的3%保證金、貸戶繳存村委的土地承租押金連帶擔保,并與雙方簽訂相關協議。同時,借款人在辦理完大棚證及土地經營權證后,將大棚及大棚項下土地經營權追加抵押。諸多舉措在不給貸款人增加負擔的前提下,多管齊下,真正做到風險可控。
前不久,農行壽光市支行與崔秀和所在的稻田鎮崔嶺西村村委簽訂了《農戶“兩改大棚”貸款合作協議》,為該村大棚“兩改”工作的順利開展注入資金活力。該村支部書記崔玉祿稱,這次一共43戶簽了“兩改”協議,400多萬元貸款,預計3年內保守增收900多萬元。
崔秀和表示,“新大棚投入接近45萬元,農行給我貸了20萬元的款,估計一年半就可以回本,很劃算,農行算是幫了大忙啦。高標準大棚管理起來非常方便,卷簾、放風等只需要按下開關就可以自動完成操作,澆水的時候也只需按一下開關,4個小時后再關了就行,勞動強度小了很多。”據介紹,像崔秀和建的這個規模的大棚,可拉動投資近45萬元,包括建棚機械、棚膜、鋼架、棉被、種苗、卷簾機、澆水設備、底肥等支出,這些環節上的供應商全都來自當地,肥水當流自家田,直接拉動了整個產業鏈發展,推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壽光市正在鼓勵成方連片建大棚,對低效大田作物、老舊棚區,村里要強化引導,實現升級換代,對于達到一定規模的新棚區,該市將通過以獎代補、減免費用、貸款貼息等方式進行扶持,在水、電、路、市場等基礎設施方面優先配套。
農行壽光市支行行長江文勝表示,初步估算全市還有11萬畝耕地適宜種植蔬菜,如果全部建成大棚,每畝至少增收2萬元,每年全市農民直接增收20多億元。農行將積極做好蔬菜大棚“兩改”的金融服務工作,支持農民創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