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用疫苗大多采用冷鏈物流,在國外,新技術卻能讓疫苗脫離冷鏈長時間保存。
近日,記者了解到,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國家獸用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侯繼波研究員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疫苗耐熱新劑型的研究。該中心助理研究員呂芳向記者表示,一種名為糖玻璃的技術,是對疫苗進行劑型上的改變,國外采用該技術制備疫苗探索較早,20世紀90年代英國在牛瘟病的消滅上曾使用過此類劑型的疫苗,但并未實現商業化。
盡管美國PATH機構糖玻璃制備技術在人用疫苗上還處在實驗室階段,尚未實現商品化,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卻已和業內獸用疫苗生產企業在雞新城疫疫苗、豬藍耳病疫苗等多種疫苗上進行了合作。
2015年6月,國家獸用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呂芳、郝政林、盧宇、趙艷紅等人公開發表了《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疫苗室溫保存工藝的研究》一文,正是針對目前國內PRRSV(豬藍耳病毒)弱毒疫苗耐熱性能差、需冷鏈保存、長期運輸途中效價損失嚴重等問題展開的研究。他們采用新型梯度真空干燥方法,以蔗糖、乳糖等進行耐熱配方單因素分析等,獲得耐熱性能更好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室溫活疫苗,同時對泡沫干燥疫苗的形態結構、玻璃化轉變溫度、保存期與免疫效果進行了評價。
呂芳等人研究指出,目前國內減毒活疫苗主要采用真空冷凍干燥工藝制備,其在預凍階段形成的冰晶顆粒對病毒有一定的機械性損傷,并且凍干疫苗的保存與運輸均需要冷鏈支持。此外,通常疫苗的制備要注意減緩化學反應、降低衰變以保存病毒活性,疫苗殘余的水分子可促進蛋白質的結構改變以及生物流動性,在衰變中起決定性作用。干燥的疫苗水分含量很低,大大減緩了病毒的衰變,而形成玻璃態則進一步限制分子運動,可以降低降解反應。
該研究在援引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專家Grasmeijer等提到的干燥制品的玻璃化溫度(Tg)高于保存溫度10℃~20℃的情況下,形成玻璃態對于其穩定性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兩種泡沫干燥疫苗的Tg分別為56.1℃、57.45℃,比室溫高30℃以上,也能較穩定地保存。
通過掃描電鏡觀察泡沫干燥疫苗與冷凍干燥疫苗的形態,呂芳等人研究發現,前者由于減壓狀態下液體起泡、定型成為一種玻璃體,因此電鏡下呈現較薄的片層結構;后者則是在低溫狀態下凍結成固體,通過真空減壓使水分直接升華出來,所以干燥制品為海綿狀疏松多孔結構。在37℃、25℃和4℃分別保存3個月后的泡沫干燥疫苗免疫20日齡仔豬,結果表明,不同溫度保存的疫苗均可以產生合格的抗體。
呂芳介紹,這項研究采用梯度真空干燥工藝,制備了PRRSV弱毒泡沫干燥疫苗,使疫苗在37℃保存4個月以上,25℃及自然條件下的保存效果也極佳,免疫仔豬后也能夠產生與凍干商品苗相當的抗體水平,對于疫苗的常溫保存工藝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談及糖玻璃技術,在2015(第三屆)動物疫苗合作論壇上,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長江學者唐睿康曾稱,因為需要涂膜凍干,認為操作較為繁瑣(本報2015年8月9日《讓疫苗像雞蛋一樣長“殼”》曾報道)。但呂芳稱,他們的糖玻璃技術無需涂膜,不需要膜載體。
唐教授提出了磷酸鈣礦化和硅礦化制備疫苗的路徑。磷酸鈣礦化病毒EV71-W6-CaP具有顯著增強的熱穩定性,37℃存放7天后仍能有效誘導小鼠產生體液和細胞免疫。硅礦化路徑也能顯著提高EV71病毒疫苗的熱穩定性,室溫儲存一個月或42℃儲存4天后,仍能有效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由此看來,業界對于提高獸用疫苗熱穩定性的探索從未停滯,而新技術在疫苗制備上的商業化應用則更值得期待,它將改變的不只是冷鏈本身,更是一場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