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增長、收入水平提升、新型城鎮化推進,我國畜牧業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但供求矛盾突出、養殖收益下降、發展方式粗放、生態環境惡化等也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難點。
“我國畜牧業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成本高,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繼軍表示,當前我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正在向生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畜牧業轉變。
應用科技改造傳統畜牧業
去年6月,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現代畜牧業建設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轉變粗放的畜禽養殖方式,推廣和普及先進適用的飼養管理技術。
劉繼軍認為,現代畜牧業有三項主要衡量標準,一是飼料轉化率要高;二是科技應用,需要具備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與適度的飼養規模;三是取得經濟效益,資金的利潤率和周轉率高。“想要用科技改造傳統的畜牧業,提高科技貢獻率,提高單產就是一個解決途徑。”
“解決措施可以從政府相關部門轉變職能和重點投資配置資源這兩方面著手。”在劉繼軍看來,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通過大學和科研單位進行科技推廣;除此之外,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戶緊密結合,建立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學研結合,發揮綜合效益。
發展畜牧業要保持生態平衡
如今,畜禽生態養殖也正在我國逐步推廣。劉繼軍認為,生態畜牧業,要求生態平衡,同時,提高環境自凈污染的能力,農牧良性循環就是避免環境污染的發展方向。他表示,環境承載力和畜牧業的布局需要相互統一。以北京為例,2005年北京畜禽產生的糞便量696萬噸,折算產氮量5.88萬噸,可收集氮量5萬噸,即85%可收集。對此,北京畜牧業發展呈由近郊向遠郊、山區發展的趨勢,發展生態畜牧業,促進農牧良性循環,制定相關糞污處理和應用的法規,力爭零排放,鼓勵糞便深加工有機肥外銷。
如何建設清潔、循環的養牛場
“就肉牛產業來說,產業鏈條長,投資大,養殖標準化要求高,建設現代化畜牧業更需科學。”談到實際應用層面,劉繼軍舉例說,江西高安試驗站肉牛場,就采取了種養結合,草畜配套的方式,既有500頭錦江黃牛保種場和大型育肥場,又有年屠宰量3萬頭的屠宰場、1500立方米的沼氣池、8000多畝草地,以“公司+農戶”形式和2000多農戶合作,這種循環高效的全產業鏈模式,值得學習借鑒。
針對牛舍中常見的清潔生產配套設備的改進,劉繼軍認為,推廣群養工藝,有助于提高牛肉質量,提高養殖效率。“引用溫水其實對于肉牛養殖有很大幫助,張掖有一個肉牛場,建設了防凍水箱、水泵、水位控制器后,將水溫控制在16℃~18℃,肉牛日增重提高了0.36公斤。夏天要考慮到建筑防暑設計,通過增加牛舍高度、加長屋檐、增加間距等措施,并安裝調控設備,風簾送風,濕簾縱向通風,實際應用后,牛舍溫度降低了3.7℃,肉牛體感溫度降低了1.8℃,中暑問題和疾病問題就能減少很多。”
除此之外,劉繼軍認為糞污處理有幾個關鍵環節需要把握:養殖場可采取機械喂料和機械清糞(刮糞板)的方式,液糞用配罐車貯存運輸,通過中大型沼氣池制沼氣發電,固體糞便可以堆肥腐熟,用于牧草栽培。